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袁世凯东山再起

袁世凯东山再起

1908年11月(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死去,宣统即位,摄政王载沣以“回籍养疴”为名将袁世凯逐出朝廷。袁世凯虽被罢官,但仍实际掌握着北洋军阀集团,并在朝中遍布党羽耳目,时刻注视政局变化,伺机东山再起。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急派北洋军南下镇压,但陆军大臣荫昌指挥不灵,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会同荫昌节制各军进剿革命, 袁以“足疾未愈”拒不受命。革命形势继续发展,清无奈调回荫昌,任命袁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湖北各军,袁仍拒不到职,并乘机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开放党禁、宽容起义诸人和授以军事全权、保证充足军饷等条件,要挟清政府向他交出权力,并借以笼络立宪派和革命党,以实现“一石二鸟”的阴谋。这时宣布独立省份增多,驻滦州新军发动兵谏,加之帝国主义各国驻华公使一直敦促起用袁世凯,危在旦夕的清政府被迫对袁屈服。1911年11月1日(宣统三年九月十一日)清政府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致使清朝军政大权落于袁世凯手中。袁世凯目的已达,遂走马上任,指使北洋军攻下汉口,给革命以压力;然后北上组织内阁,玩弄清室于股掌之上。袁对革命又打又拉, 软硬兼施,终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夺了革命果实。

猜你喜欢

  • 大元通宝

    元代铜钱名。参见“至大通宝”。

  • 八里桥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联军进行的最后一战。1860年9月21日(咸丰十年八月初七日)英法联军分三路进攻八里桥(在通州城西八里,横跨惠通河)、咸户庄(在八里桥西南六、七里)一带,僧格林沁、胜保、瑞麟

  • 香港工人罢工

    中法战争期间,香港工人以罢工形式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在中法战争期间,香港成为法军的重要补给基地。1884年(光绪十年)9月中旬,被击伤的法舰驶入香港船坞修理,工人立即举行罢工,拒绝承修,并准备将其焚毁,

  • 燕(高开道)

    隋末义军头领高开道建立的政权。高开道出身盐户,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从格谦起义于山东豆子䴚(今山东宁津、商河两县之间),任将军。格谦牺牲后,收其余众,转战沿海。后由沧州(今河北沧州)

  • 海约翰政策

    见“门户开放政策”。

  • 撤三藩

    清初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合称“三藩”。他们各霸一方,不仅侵吞大量财赋,而且拥有大量武装,罗致党羽,图谋不轨,给清朝造成很大威胁。康熙帝亲政后,对“三

  • 扬州战役

    宋元间一次重要战役。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宋建康(今江苏南京)失守后,元军攻扬州(今江苏扬州)。宋两淮制置使李庭芝与部将姜才率军民固守不屈。阿术筑长围以困之。姜才屡次率军出击失利,仍坚不接受阿术

  • 省陌

    五代时后汉盘剥人民的手段之一,唐末以来,经济萧条,钱币数量过少,流通不便,遂官定以八十文为一“陌” (百)。后汉三司使王章规定民间向官府交钱时以八十文为一陌,而官府支出时却以七十七文为一陌,称为“省陌

  • 升平社学

    指新建升平社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广州西北郊区一些爱国士绅建立的“纠合各乡居民团练自卫”为主旨的反侵略组织之一。社学起源于明代,原是农村中地主士绅进行封建教育的组织,清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地主士

  • 林爽文起义

    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年间台湾人民起义。林爽文是台湾彰化县天地会首领。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林爽文利用天地会组织发动起义。起义军攻下彰化后,林爽文自称顺天盟主大元帅,不久又攻克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