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同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明了这个纲领,第一次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内容是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王朝,光复汉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反满,但并不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而是要推翻满族统治者的政府,这就把满族统治者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把推翻异族统治和夺取国家政权结合起来。“建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整个革命纲领的核心。在孙中山看来,只有民族革命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解除“千年专制之毒”,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从而把革命思想提高到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水平。“平均地权”, 即民生主义,内容是通过解决土地问题,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改善民生,具体办法是在革命政权建立后,由国家核定天下地价, “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在孙中山看来,欧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新的革命已在酝酿,为防止中国将来也出现类似情况,就必须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化的空想方案。旧三民主义虽然不是一个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纲领,但却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起了积极作用。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猜你喜欢

  • 司礼监

    明代宦官机构。在宦官二十四衙门中权势最重。设有提督太监一人,管理皇城内的礼仪、刑名以及大小宦官;掌印太监一人,掌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太监若干人,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英宗以后,皇帝多昏聩无能,长

  • 淮西之变

    南宋初淮西兵将叛降事件。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春,宰相兼都督张浚奏罢刘光世兵柄,以其军隶属于都督府。八月,以刘部将王德、郦琼分别为淮西正副都统制,而以文臣吕祉节制之。王、郦之间素不相协,宋廷乃调王

  • 彭普贵起义

    明初四川农民起义。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四川眉县人民在彭普贵领导下起义,杀知县颜师胜,攻占忠州(今四川忠县)等十四个州县。同年,被平羌将军右御史大夫丁玉镇压。

  •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求恢复西周政治局面的抱负在鲁国得不到施展,因而去职,率领学生周游其它诸侯国,希望劝说各国统治者,求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还经历过其它一些地方。途中,遇到过种种困难,

  • 小部族

    辽朝于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之外的契丹族部落与非契丹族部落中所设置的四十九个较小的部族。各小部族均按规定设司徒府,有司徒、司空等官。其下又设节度使司、详稳司以及节度使、令稳等机构与官职,以施行部族制控制。

  • 交趾侵宋

    又称交州之变。宋神宗时交趾(在今越南北部)入侵事件。北宋建立后,与交趾王国基本保持和平交往,冲突很少。但自侬智高事件后,交趾统治者渐萌侵宋之心,时于宋朝边境掠夺骚扰。至其王李乾德时,更公然张贴榜文,攻

  • 南衙北司之争

    唐代后期外廷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的冲突斗争。唐朝官署在皇城,宦官机构在宫城,皇城在南,宫城在北,故朝官官署称南衙,宦官机构称北司。唐初,宦官人少位卑,无权过问朝政大事。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宦官势力大

  • 张秀眉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时期贵州苗民的反清武装斗争。张秀眉,贵州台拱(今台江)人,苗族,靠佣工度日。1855年(咸丰五年)春,他与包大度等人聚合苗民数千奋起抗税拒官。4月30日(三月十五日)他们在台拱掌梅里誓师起

  • 开皇律

    隋文帝开皇年间制定的法律。原文已亡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命尚书左仆射兼纳言高颎,上柱国、沛国公郑译,上柱国,清河郡公杨素等大臣制定新律。开皇三年,又命太子少保苏威、秘书监牛弘等改定之,制

  • 北元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军攻占大都(今北京),顺帝北逃塞外,仍袭用元朝国号,史称北元。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鞑靼部帅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即可汗位,始废大元国号。北元自顺帝妥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