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崔橹

崔橹

【介绍】:

一作崔鲁。荆南(今湖北荆州)人。宣宗大中年间进士及第。曾官棣州司马。为人豪爽,工诗嗜酒。其诗善于写景咏物,气韵清老,格调高朗。《全唐诗》存其诗37首、断句5联。

【介绍】:

唐代诗人。橹,一作鲁。荆南(今湖北荆州一带)人。生卒年不详。寓居岳阳多年。大中中举进士不第(一说进士及第,误;一说广明中举进士)。曾任棣州司马。与陆肱有交往。诗学杜牧。有才情。长于七言律、绝,多纪行题咏之作,抒写思乡失意之悲。思致婉妙,文词精丽,气象清楚。尤善写景状物,生动有情致,颇多警句。有些诗篇词意轻荡浮艳。代表作《华清宫三首》被明杨慎《升菴诗话》誉为精炼奇丽,远出李商隐、杜牧同题作品之上。“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干”意极精工,是唐人咏杨贵妃事名句。《梅花》“强半瘦因前夜雪,数枝愁向晚天来”等也为人称道。亦工四六文。有诗三百篇,名《无讥集》,《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为四卷,已散佚。《全唐诗》(含“补遗”)存诗三十六首。事迹见《唐摭言》卷一〇、《唐才子传校笺》卷九。

猜你喜欢

  • 秋夜小洞庭离宴诗序

    唐苏源明作。天宝十三载(754)作者自东平郡太守征为国子司业时作。小洞庭,湖名,在东平郡须昌县(今山东东平)。首段叙宴别缘起及与宴者。二段记乘舟月夜宴游小洞庭的经过。宴会中乐曲、歌声相和,与潜鱼惊跃、

  • 凿壁偷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因以“凿壁偷光”形容刻苦攻读。《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数年学剑攻书苦,也曾凿壁偷光路。”亦省作“凿壁”

  • 不辞

    不嫌,不怕。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捐标格。”

  • 唐诗艳逸品

    又名《唐诗四种》。明杨肇祉撰。肇祉字锡甫,约为明万历时人。杨氏闲居无事,讽咏唐诗,觉唐代女子之诗千芳万卉,亦有“一种天然意致,机趣动人”(《自序》),故有此编。此书专选唐代女子诗,无卷数,内分“名媛”

  • 文秀

    【介绍】:唐代诗僧。江东(今苏南、浙北一带)人。生卒年不详。曾居滑州。后至长安。昭宗时以文章应制。工诗。与郑谷、齐己、刘兼等有交往酬和。《全唐诗》存诗一首,《全唐诗补编》补二句。事迹见《唐才子传校笺》

  • 借韵

    即衬韵。指近体诗首句入韵且为用可以通押的邻韵,故称借韵。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有借韵。”原注:“如押‘七之’韵,可借‘八微’或‘十二齐’韵是也。”

  • 兴福寺

    在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南朝宋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五年(539)重修时,于大雄宝殿内发现一隆起大石,左看像“兴”,右看似“福”,故改名兴福寺。又因寺居破龙涧下,相传龙斗破山而去,

  • 始闻秋风

    【介绍】:刘禹锡作。诗是因秋风而兴感,表现自己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精神。虽是咏秋之作,但一反传统的衰飒情调,而是振笔挥洒,英气勃发,具有激昂雄健的风格。由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推测,当是刘

  • 赠孟郊

    【介绍】:张籍作。见《赠别孟郊》。

  • 诗瓢

    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三载,唐末诗人唐求“笃好雅道,放旷疏逸,几乎方外之士也”,“或吟或咏,有所得,则将稿捻为丸,纳于大瓢中”,“暮年,因卧病,索瓢致于江中”,“漂至新渠江口,有识者云:‘唐山人诗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