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刘永福

刘永福

【生卒】:1837——1917

字渊亭。广西上思人。本名刘义。少时无靠,率三百人出关,取代何均昌占据保胜,号黑旗军。同治末年,始受越南国王招,赴河内抗法,官至三宣副提督,封一等男爵。光绪八年(1882),归附清朝,捐赀为游南,升提督。中法战争时,率部战宣光、临洮,屡败法军。赐号“依博德恩巴图鲁”,授广东南澳镇总兵。中日甲午战争时,守台湾,帮办军务。日军攻陷台北,唐景崧离台,台湾民曾以总统印绶献上,不接受。仍称帮办,率部抗日。派人至厦门告急,通电沿海督抚求助饷,无人响应者。台湾日本总督桦山资纪劝其离台,严词拒绝。台南沦陷后,乘德国商轮内渡。仍守钦州边境,后卒于家。


【生卒】:1837—1917

【介绍】:

清广东钦州人,居广西上思,字渊亭,本名义。曾参与天地会起事,太平天国败后在桂滇边境组织黑旗军。后赴越南。同治十二年应越南政府之邀率部抗法,次年被越任为三宣副提督。中法战争中,受清政府收编抗法。光绪十一年率部返回广西,次年任广东南澳镇总兵。二十年帮办台湾防务,驻台南。次年被推为军民抗日首领,抗击侵台日军。10月,因孤军无援退厦门,旋回广东。二十八年署碣石镇总兵。宣统三年广东独立,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旋辞职回籍。


【生卒】:1837—1917

【介绍】:

清广东钦州人,居广西上思,字渊亭,本名义。曾参与天地会起事,太平天国败后在桂滇边境组织黑旗军。后赴越南。同治十二年应越南政府之邀率部抗法,次年被越任为三宣副提督。中法战争中,受清政府收编抗法。光绪十一年率部返回广西,次年任广东南澳镇总兵。二十年帮办台湾防务,驻台南。次年被推为军民抗日首领,抗击侵台日军。10月,因孤军无援退厦门,旋回广东。二十八年署碣石镇总兵。宣统三年广东独立,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旋辞职回籍。


【生卒】:1837—1917

【介绍】:

清广东钦州人,居广西上思,字渊亭,本名义。曾参与天地会起事,太平天国败后在桂滇边境组织黑旗军。后赴越南。同治十二年应越南政府之邀率部抗法,次年被越任为三宣副提督。中法战争中,受清政府收编抗法。光绪十一年率部返回广西,次年任广东南澳镇总兵。二十年帮办台湾防务,驻台南。次年被推为军民抗日首领,抗击侵台日军。10月,因孤军无援退厦门,旋回广东。二十八年署碣石镇总兵。宣统三年广东独立,被推为广东民团总长,旋辞职回籍。


猜你喜欢

  • 纥石烈志宁

    【生卒】:?—1172【介绍】:金上京女真人,本名撒曷辇。宗弼婿。海陵王时,历兵部尚书、枢密副使,任北面都统,镇压契丹人撒八起事。大定初,为临海节度使,镇压移剌窝斡。旋从仆散忠义南下攻宋,为左副元帅,

  • 仇殷

    后梁太祖时官至钦天监。明于象纬历数,曾屡预言兵机,史称多有应验。为人谨言慎语,所言又不可尽晓,屡遭责罚。【介绍】:五代时人。明于象纬历数。后梁开平中仕至钦天监。太祖数以兵事问之,皆验。然畏慎未敢显言,

  • 李金全

    【介绍】:五代时吐谷浑人。为后唐明宗厮养。骁勇善骑射,常从战伐,以功为刺史。天成中,为彰义军节度使,在镇务为贪暴。后晋高祖时为安远军节度使,以事获罪,乃归李昪。历官润州节度使。卒于江南。

  • 彭绍升

    【生卒】:1740——1796彭定求之孙,兵部尚书彭启丰之子。传家学,兼陆、朱二家,又颇入禅。著有《二林居集》。嘉庆元年卒。【生卒】:1740—1796【介绍】:清江苏长洲人,字允初,号尺木,自号知归

  • 苏轼

    【生卒】: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举进士,复举制科。治平中,入判登闻鼓院。熙宁中,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迁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诗讽新法,被捕入御史狱,贬

  • 张鉴

    【生卒】:?—1823【介绍】:清直隶天津人。乾隆间由行伍累擢千总。嘉庆间多次参与镇压白莲教,升为中军都司。官至建昌镇总兵,署四川提督。

  • 黄宪

    【介绍】:东汉汝南慎阳人,字叔度。年十四,颍川荀淑与语,比之为颜回。陈蕃、周举、郭泰与交接,皆叹服之。初举孝廉,又辟公府,人劝其仕,宪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卒年四十八。

  • 和洽

    【介绍】:三国魏汝南西平人,字阳士。东汉末,举孝廉,不就。率亲旧依刘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属。魏国既建,为侍中、郎中令。魏文帝即位,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魏明帝时,进封西陵乡侯,拜太常。为官清廉,至卖

  • 甘宁

    字兴霸,巴郡临江(今四川忠县)人。东汉末起兵,相继投奔刘表、黄祖。后归孙权,建议出击黄祖,被采纳,获胜。为将勇猛好杀,有谋略,多战功,历拜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介绍】:三国吴巴郡临江人,字兴霸。初依刘

  • 杜挚

    【介绍】:战国时秦国人。秦孝公时与甘龙反对商鞅变法,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