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答失蛮

答失蛮

①元代伊斯兰教徒中的一种称谓。宋代汉译打厮蛮,亦译大石马、达失蛮、达识蛮。源于波斯语,意为“明哲的人”。元代该词使用颇广:一般指伊斯兰教学者,在文献中,常与僧、道、也里可温(基督教教士)并称;有时也泛指伊斯兰教徒;亦有人以此为名者。元代,与僧道、也里可温、儒人一样,享有免除军役、差役和赋役的待遇。许多称为答失蛮的伊斯兰教学者曾在※回回掌教哈的所中任职,执掌回回人的词讼、婚户、钱粮、刑名等。元朝政府虽明令取消,但按照伊斯兰教教法的规定,对回回人仍拥有部分权力。 ②(1248—1304)元朝大臣。蒙古克烈氏。※孛鲁欢第三子。幼事忽必烈于王府,充宿卫,任必阇赤(书史)。忽必烈即位后,独掌第一怯薛,兼监斡脱总管府,又兼户部尚书、内八府宰相,掌财政及诸种祭祀。至元十八年(1281),掌泉府司事。二十四年,先后从帝及皇孙铁穆耳征叛王乃颜、合丹。二十五年,充宣政院使,掌全国佛教及吐蕃事务。次年,从帝征叛王海都至杭海山(今杭爱山)。成宗元贞元年(1295),加平章军国重事,奉命征海都党亦怜真。大德三年(1299),兼翰林学士承旨,仍领泉府司事。追封高昌王,谥忠惠。③(1258—1317)元朝将领。哈剌鲁氏。哈只之子。袭父职为忽必烈宿卫,充博尔赤(司膳)。揭发阿合马恃权擅政、侵贪财赋之罪。至元二十四年(1287),从讨叛王乃颜,有功。二十六年,从征海都于杭海岭(今杭爱山),受命督运粮饷。曾谏言撤尚书省,奏劾右丞相桑哥之弊端。成宗即位后,领供膳司事。曾劝阻成宗亲征海都。迁司农丞、司农卿。大德十一年(1307),迎奉武宗海山即位,任中书参知政事,仍司农卿。仁宗即位后,历任佥宣徽院事、宣徽使。卒,追封定国公,谥忠亮。

猜你喜欢

  • 谙达侍卫

    参见“安达”(902页)。

  • 白道川

    地名。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亦称土默川)。秦汉以前称※云中川,北魏时称※敕勒川。名称源于呼和浩特西北部大青山中的“白道”。据《寰宇记》载,白道在原阳镇(在今呼和浩特附近)之北,“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土

  • 安抚处置使

    见“安抚使”(908页)。

  • 行监

    西夏军队职官。在副统之下,步马将佐之上。

  • 阿萨特

    见“阿苏特”(1207页)。

  • 骆驼泉

    有关撒拉族起源的民间传说。流行于青海循化等地。为民间口头文学创作。其主要内容为:相传撒拉族始祖尕勒莽和阿合莽率族人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东迁至青海循化境内。一天傍晚,当正要扎营休息时,忽然发现走失了骆驼

  • 大宁领朵颜诸卫

    指明代大宁都司所领泰宁、福余、朵颜等兀良哈三卫。详“大宁都司”及“兀良哈三卫”条。

  • 赤斤蒙古卫

    明代西北羁縻卫之一。位于嘉峪关西,今甘肃玉门市一带。汉为敦煌郡地,晋隶晋昌郡,唐属瓜州。元因之,属沙州路。众为蒙古族。明永乐二年(1404),蒙古丞相苦术子塔力尼率部众500余人降,诏置赤斤蒙古千户所

  • 四篇要道

    书名。明末清初回族经师张中(约1584—1670)译著。亦名《四篇要道译解》、《四篇要道精释》、《四篇要道补注便蒙浅说》等。本书是作者于清顺治十年(1653)在扬州讲授率苏理时,由教胞沙维崇等人笔录整

  • 庞迦独

    唐代南诏部落渠帅。又作蒙迦独、迦独庞。乌蛮,姓蒙氏。南诏始祖蒙舍庞之子。居蒙舍州(在蒙古州,治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西北垅圩图山)。卒,子独逻(即细奴逻)嗣为渠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