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王静斋

王静斋

1880—1949

近代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字文清。天津市人。回族。出身宗教世家。幼承家教,学习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及伊斯兰教典籍。光绪二十一年(1895)起,先后在天津、北京、河北等地清真寺当海里凡(学员),受业于名师马玉麟等阿訇名下,研习伊斯兰教经典和教义。三十一年(1905),在北京南安次县安育村清真寺于勉斋阿訇主持下“穿衣挂帐”(结业)。受聘于大兴县属之白塔寺村当阿訇。先后相继在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及东北等地任清真寺阿訇。其间有两年出国考察。1912年拥护孙中山革命,加入国民党。1922年到埃及,入艾资哈尔大学留学,为中国留学生部部长。后又朝觐麦加,赴土耳其。1924年回上海,转天津。1925年任山东阳信六营清真寺教长,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以四个月时间,将全部《古兰经》译成汉文。1927年9月在天津创办《伊光》月报,至1939年停刊,共发行100多期。并任总经理兼编译。1938年受聘为国立陇东师范学校,为阿拉伯文专修班主任,讲授《古兰经注》等课。曾撰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与时子周等人在郑州成立中国回民抗日救国会。抗战胜利后,完成百万字的《古兰经译解》一书(丙种本),由上海永祥印书馆出版。1948年应台湾穆斯林之请,去台北清真寺任阿訇。1949年返回大陆,病逝于贵州。代表作有《古兰经译注》(甲、乙、丙三种本子),其中以丙种本《古兰经译解》,风行一时。又有《伟戛业选译》、《回耶辨真》或译为《回耶雄辩录》)及编译的《中阿新字典》等。

猜你喜欢

  • 宣抚司知事

    官名。元代设置,为宣抚使属员。掌管案牍及管辖吏员,为宣抚司经历的副手。明代授任土官,秩正九品。参见“宣抚使”(1746页)

  • 达昂

    参见“德昂族”(2520页)。

  • 红教

    藏传佛教(喇嘛教)宁玛派之俗称。因该派僧人以红袈裟为僧装、戴红帽,故称。详见“宁玛派”(627页)。

  • 拓跋翰

    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①秦王翰,代国君主※拓跋什翼犍第三子。少有志,年15便请率军征伐,受命领骑2千。成年统兵,号令严信,屡次征讨,多有战功。建国三十五年(372)以后或三十九年前卒。道武帝拓跋珪即位

  • 禁止私放蒙荒通则

    北洋政府关于蒙旗垦务的法规。袁世凯政府借口保全各蒙旗公众土地,于1914年2月,制定此通则。内容主要为:凡蒙旗出放荒地,无论私有、公有,一律须由札萨克行文该地方行政长官报经中央核准。蒙旗土地应由政府出

  • 松巴著经雕版

    内蒙古呼和浩特乌素图召法禧寺中保存之松巴堪布用藏文写成的经、律、论、医、算等五种著作的木刻版。每块雕版长49厘米,宽7厘米,共3450块。据说为乌素图召第三世活佛罗布桑旺扎勒幼年赴青海塔尔寺学经,拜松

  • 迦布罗

    见“高附”(1907页)。

  • 长信寺

    元朝官署名。掌大斡耳朵属下怯怜口事务。成宗大德五年(1301)置,秩正三品。武宗至大元年(1308),升为院。四年,复为寺。仁宗延祐七年(1320),定置寺卿4员、少卿、寺丞各2员。下辖怯怜口诸色人匠

  • 笔写契

    明代蒙古对文书、书记人员的称呼。蒙古语音译。亦译作笔写气、笔写记、毕七沁、毕克齐等。源于蒙元时代的必彻彻、必阇赤。宋彭大雅《黑鞑事略》载:“必彻彻者,汉语令史也,使之主文书耳”,“管文事则曰必彻彻”。

  • 扩廓帖木儿

    ?—1375元末将领。本名王保保。沈丘人。中书平章察罕帖木儿甥、养子。初随父镇压农民起义军,授太子副詹事,顺帝赐名扩廓帖木儿。至正二十一年(1361),攻东平农民军,收降田丰、王士诚。次年,父被王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