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土葬

土葬

葬式之一。将死者入土安葬。是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一种丧葬形式。迄今中国最早的土葬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旧石器晚期遗存。新石器时代土葬已相当盛行。在许多民族地区有以家族或村寨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也有一些地区为圆形或正方形竖穴土坑,有的民族并以大石、石板、砖块或圆木累砌墓穴,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树皮、金属器物或葫芦作葬具。有的并在葬具上敲凿小孔供灵魂出入,大多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的民族实行二次葬,以单人仰卧直肢葬最为普遍。有的则行夫妇合葬,少数地区有多人集体合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割体葬、停棺待葬以及按年龄、性别实行分区埋葬。死者大致有一定埋葬方向,有的头东脚西,有的则头西脚东,一般都以生前使用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随葬,有些地区盛行口含。奴隶时期有人殉现象。有些民族对死者施朱或遍撒红土,多在墓上垒筑坟丘,也有的民族实行“墓而不坟”或在墓上修造简易建筑。坟前立碑或植树也较普遍。葬后一般都有墓祭活动,社会上的贫富差别和等级差别在埋葬制度上也有反映。我国西北地区相当多的民族则是按伊斯兰的方式土葬。各民族土葬的全过程都反映了灵魂不灭的观念。

猜你喜欢

  • 阿旺久占

    见“赤成仁钦”(1013页)。

  • 达基格

    德昂语音译,亦作达吉格,意为“伙头”。旧时云南德昂族村寨中办理公共事务者。初由群众公选产生,若办事不公,群众亦有权罢免。至近代多数已世袭,或由土司直接任免,与※达布隆共同协助※达吉岗处理村寨内诉讼、盗

  • 木垒

    准噶尔地名。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所在地。以地有河流环抱,故名。清初以前,向为准噶尔驻牧地。因为巴里坤西通乌鲁木齐孔道,为兵家必争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清军拟出兵征伊犁时驻营于此。以地广宜耕牧

  • 叱干阿利

    十六国时期夏国官员。鲜卑叱干氏(后改为薛氏)。其先世为叱干部首领,后以部名为氏。部帅他斗伏之侄。初戍大洛川。曾劝阻其叔将战败来归之赫连勃勃送往北魏,遭拒,遂潜遣劲勇于途中,劫勃勃送后秦高平公没奕于处,

  • 阿的

    元末明初云南师宗州土官。彝族。其祖辈为大理三十七蛮部之一师宗部首领,元末袭父职。明洪武十四年(1381),太祖遣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沐英为右副将军征云南。次年归附。十六年,设置师宗州(治

  • 失必儿

    蒙古森林诸部(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汉意“林木中百姓”)之一,也作为地名。又作亦必儿—失必儿。一说中世纪的东方人和中国人用以指亚洲东北部的广大地区,相当于今西伯利亚。邻近乞儿吉思等部。居民以狩猎为业

  • 凯里

    地名。苗语,意为“木佬田”,“凯”指木佬人,“里”即“田”。元代始置凯里安抚司。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清平堡,二十二年,升为长官司,属平越卫。二十三年,隶清平卫。成化十二年(1476),置安宁宣

  • 热布卜

    参见“热扑甫”(1856页)。

  • 那斯胡尔萨

    赫哲语音译,意为“狍皮筒被子”。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赫哲人旧时野外露宿常用的被子。以长毛狍皮制作,口袋形;在开口一头缝有几根皮条。睡觉时将外衣脱去,身入其中,将袋口皮条扎紧,既保暖又防

  • 富勒浑

    ?—1800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乾隆六十年(1795),由鸟枪护军校委署护军参领。嘉庆五年(1800),补鸟枪营副护军参领,发往湖北,以参领补用,随领队大臣明亮镇压反清武装,数月间连续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