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境西北界约
见“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305页)。
见“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305页)。
古族名。又名蒲蛮。明清文献对布朗、德昂族的称谓。其俗,青红布裹头,项以青小珠贯而系之,多者为贵,无则为贱。下穿花裙,身挂花套长衣,膝下系黑藤数道。妇人绾髻于脑后,以花布围腰为裙。赤脚而行,涉水登山,其
苗族古歌。流传于贵州东南部地区。全歌以问答叙事形式阐述人类起源的故事。似产生于苗族氏族公社向农村公社过渡时期,从已出现理老、※游方、农耕、饲养家禽、纺织、造房等概念看,略带有后来加工成分。全歌约200
?—1713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持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车凌袞布长子。号额尔德尼哈坦巴图尔。康熙二十七年(1688),准噶尔部噶尔丹扰掠喀尔喀,抵杭爱山,他以兵拒之,兵败,
?—1682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那木都禄氏,以地为姓。顺治四年(1647),由笔帖式授吏部副理事官。八年(1651),授骑都尉世职。十二年(1655),擢吏部郎中,因事革世职降为员外郎。十八年(1
见“巴哼”(405页)。
描写壮族风俗的诗篇。5首。唐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撰;一说明桑悦(字民,江苏常熟人)撰。内容专载柳州壮族风俗习惯:其一写壮族青年男女抛绣球、鸡卜、传木刻;其二写
即“水达达路”(424页)。
参见“锡伯族”(2364页)。
17世纪初荷兰侵略者在台湾构筑的一个侵略据点。天启四年(1624),荷兰殖民军被明朝军队逐出澎湖后,转移侵占台湾本岛西南沿海地区,为巩固在台湾的立足和扩大对台湾岛的侵略,在安平的一鲲身构堡筑城,荷兰侵
见“薄罗卫”(25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