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蒙噶
15世纪藏族高僧。又作阿木噶、哑蒙噶巴。西藏聂塘人。据《明实录》载明朝大慈法王释迦也矢弟子。随大慈法王进京,遂留居京师。宣德元年(1426),受明封为“灌顶净修弘智国师”。正统四年(1439),加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赐诰命。六年(1441),朝廷赐馆夫10人予以照料。时尊号“妙法诸修净慈普应辅国阐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同年,代表已故大慈法王及其本人,出资助缘兴建北京西郊翠微山法海寺,因建寺有功,在《法海禅寺记》碑文中勒名永志。其事迹在藏文《四大寺志》中有载。法海寺碑今存。
15世纪藏族高僧。又作阿木噶、哑蒙噶巴。西藏聂塘人。据《明实录》载明朝大慈法王释迦也矢弟子。随大慈法王进京,遂留居京师。宣德元年(1426),受明封为“灌顶净修弘智国师”。正统四年(1439),加封为“西天佛子大国师”。赐诰命。六年(1441),朝廷赐馆夫10人予以照料。时尊号“妙法诸修净慈普应辅国阐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同年,代表已故大慈法王及其本人,出资助缘兴建北京西郊翠微山法海寺,因建寺有功,在《法海禅寺记》碑文中勒名永志。其事迹在藏文《四大寺志》中有载。法海寺碑今存。
契丹早期部落名。为※古八部之一。始见于《魏书·契丹传》,《辽史》沿袭,然他载有异,该书“显祖纪”与“勿吉传”即将此部与※“匹絜”部合记为一“匹黎尔”部,《册府元龟》与《通典》记为“匹黎”。据契丹古老传
书名。清人明谊修,张岳崧等纂。道光二十一年(1841)刻印本,光绪十六年(1890)补刊。共44卷,卷首为郡县沿革表,次第有舆地、建置、经政、海黎、职官、选举、官师、人物、艺文、杂志等诸目。对海南岛历
内蒙古敖汉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歌舞。当地汉族称之为“蒙古秧歌”。以求福祈寿、四季平安、人畜两旺,以歌舞剧的形式在春节期间演出。由头戴假面具、身穿民族服装的六人来表演;其中一人扮演白音查干巴特,即白老
西夏常用分类词语集。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1)西夏文本,编者佚名。一为刊本,蝴蝶装,页面26.5×18.5厘米,前后皆残,存30面。以天、地、人分为三品,每品又分为若干小类。天品存雷、闪、霹、云、雪、
见“预笃温稍瓦直”(1962页)。
俗称塔湾舍利塔。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座落在今辽宁沈阳皇姑区塔湾。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由沈州邑人李宏遂等发愿兴建。为八角十三级密檐砖塔。通高近35米。塔基为须弥座,周嵌石条,上下边缘为莲瓣形
唐代招抚契丹所置州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窟哥举部附唐,唐置松漠都督府,以大贺氏八部之一达稽部为峭落州,以原部辱纥主(部落首领)为刺史统之,隶松漠府。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即“稞大麦”,藏语称“乃”。青藏高原等无霜期短的高寒山区的藏族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汉族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有抗寒、耐瘠、耐旱、抗逆性强等优点,千粒重30克左右,较小麦颗粒大,有紫、白、黑、黄等色颗粒
萨满教神祗之一。达斡尔语音译,“河神”之意。旧时达斡尔族伐木者和捕渔人常供祭的偶像,求其保佑平安和多捕鱼。
清代宗室庄田中的全分粮庄。整庄、半庄的区分标准,历有不同。顺治二年(1645),以每庄420亩至720亩为大庄,240亩至360亩为半庄。康熙八年(1669),分编大庄为4等,规定每隔10年编定其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