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周书

周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隋唐之际令狐德棻(583—666)等撰。50卷。德棻为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关陇贵族,北周大将军令狐整孙。随李渊建唐,官至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崇贤馆学士。颇有文名,曾多次参加官书编写。贞观年间,与岑文本、崔仁师合著此书,于十年(636)告成。主要取材于西魏柳虬的国史“宇文周书”及隋牛弘《周史》,旁及家状资料。包括纪8卷,列传42卷,凡50余万字。记述从534年东西魏分裂,经556年宇文代西魏,至581年杨坚代周为48年的西魏、北周史。是研究以拓跋鲜卑元氏为主之西魏及以宇文氏为主所建北周历史基本文献之一。本纪、列传中包含了大量民族史资料,许多鲜卑、匈奴、胡羯人物都立专传叙述。尤其上下两卷《异域传》,上卷记载高丽、百济、蛮、僚、宕昌、邓至、白兰、氐、稽胡、库莫奚;下卷叙述突厥、吐谷浑、高昌、鄯善、焉耆、龟兹、于阗、哒、粟特、安息、波斯等历史,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各地物产、风俗习惯、朝聘往来、道路远近等,从中可了解少数民族和中外交通、商业情况。其中突厥、胡稽历史首见于此传。惟取材欠广,考订较疏,对统治者曲笔虚美有甚于其他南北朝史籍。书传至北宋,全缺18、24、26、31、32,共5卷;残缺卷21、36及卷6、39,共4卷。今本系北宋林希、王安国按《北史》及《高氏小史》等书配补。现有南宋刻元明递修本、明万历间南北国子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百衲本等,1971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猜你喜欢

  • 黑城

    见“白土城”(597页)。

  • 四亭瑶

    广西南丹瑶区土司统治时的基层组织。传说瑶族最早迁入南丹时,聚居在八圩、关东(今大瑶寨)、哩乌(今瑶里)、岜地,形成四个部落。土司势力浸入瑶区后,基层设亭进行统治,故名。后人对四亭所在地说法不一:有说是

  • 颗颗脑儿

    湖名。亦作库库淖儿。蒙古语音译,意为“青海”。即今青海湖。蒙古宪宗四年(1254),蒙哥汗曾邀会诸王于湖西,并于日月山麓盟会祭天。元时环湖吐蕃诸部属脱思麻路所辖。

  • 俍民

    参见“俍人”(1687页)。

  • 风轮

    藏传佛教名词术语。《元史·释老传》载:西番僧“若岁时祝厘祷祠之常,号称好事者”,“有曰笼哥儿,华言风轮也。”藏语Hlung khor,意为“风轮”,举行法事时,书写经咒于布,制成圆筒,中贯以轴,插于屋

  • 小月氏

    古族名。参见“月氏”(373页)。

  • 布尔罕王朝

    政权名。12世纪中期※喀喇汗王朝统治衰弱,宗教和地方势力发展,拥有“萨德尔·贾罕”(意为“世界之柱”)称号的世袭宗教家族出现于布哈拉,为一政治实体,具有“贵族城邦共和国”性质,史称“布尔罕王朝”。奠基

  • 拜寺口塔

    西夏寺塔。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山乡贺兰山东麓拜寺口寺院内。西夏时期建,今存两塔,俗称双塔。两塔依东、西方向并列,相距百米。同为八角形密檐式砖塔,13层,高约45米。塔顶为上仰莲花刹座,承托十三

  • 地坝长官司

    明、清四川土司名。明末置,以宋代名将杨业后裔杨光同任长官。隶酉阳宣抚司(后为“酉阳宣慰司”)。清顺治十六年(1659)归附,因呈请袭职迟延,部册无名,未准世袭,亦未颁给印信、号纸,仍称长官。住牧四川酉

  • 胡日达

    见“奶豆腐”(6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