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元丕

元丕

422—503

北魏宗室。鲜卑元氏(拓跋氏)。河间太守乐城侯兴都次子。太武帝拓跋焘时为羽林中郎,随帝南征,赐爵兴平子。献文帝拓跋弘即位,累迁侍中。讨平丞相乙浑之反,迁尚书令,改封东阳公。孝文帝宏即位后,封东阳王,拜侍中、司徒公。奉敕制决疑难案事300余条。以执心不二,诏赐其入八议,享受优遇,即传示子孙,犯至百,听责数恕之;放其同籍丁口杂使役调,永受免除;若有对其谗毁者,即加斩戮。太和三年(479),迁太尉、录尚书事。博记国事,深受孝文帝和冯太后敬纳。十六年(492),援例降王爵,封平阳郡公。翌年,孝文帝南征,受命与广陵王元羽留守平城。十八年,迁都洛阳,以其为太傅、录尚书事,留守平城。迁都督,领并州刺史。改封新兴公。雅爱本族风俗,对变俗迁洛、改制官服、禁绝旧语等,皆所不愿。二十年(496),因子元隆等谋立阳平王元颐,反对孝文帝迁洛变俗,事败被诛,受株连,被削职为太原民。时年垂80,犹随帝至洛阳,后还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二十三年(499),宣武帝元恪即位,自晋阳赴洛阳居住,以勋臣,历仕六世,封为三老。景明四年(503)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冀州刺史,谥平。

猜你喜欢

  • 反“人籍费”斗争

    延边朝鲜族人民反对官府、※乡约勒索的群众运动。民国初期,和龙县豪绅陈天障和县知事杨培祖勾结,设立所谓“总社”(地方行政机构),除向人民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外,又以征收“入籍费”为名,要每户朝鲜族交现

  • 马祖常

    1279—1338元朝大臣,文士。字伯庸。居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先世为汪古部人。礼部尚书※马月合乃曾孙,漳州路总管府同知马润之子。7岁知学,及长,益笃学。师蜀儒张䇓,备受器重。仁宗延祐

  • 草塘安抚司

    土司名。明洪武五年(1372)置。隶四川播州宣慰使司。治所在今贵州瓮安县东北。宣德七年(1432),所属谷撒等41寨少数民族举众反明,为总兵陈怀征服。景泰三年(1452),臻、剖、五坌等地苗民与草塘、

  • 百灵庙之战

    绥远地区蒙汉军民抗击日伪侵略军的战役之一。伪蒙古军政府成立后,日本侵略者在锡林郭勒、察哈尔2盟建立了殖民统治,曾于1936年11月,以察哈尔为基地,发动全面侵绥战争,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派伪蒙军一部

  • 人租地

    旧时滇东北和黔西北一些彝族地区的一种以人代租方式。当地封建土目藉其政治权势,拨出一部分土地强令其辖区内一些农民耕种,凡被迫租种这种土地的农民,除平常交租外,还必须每户每一代给土目送一个小孩当奴隶,故称

  • 按答

    即“安答”(902页)。

  • 召庄

    或称“鲁郎道叭”。傣语音译,意为“官家的亲属”或“官家的子孙”。系指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的旁系后裔或远亲远戚。原为贵族集团成员,有资格当官,故亦属官种之列。后来相当一部分被迁往农村建寨,受领

  • 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

    清太祖授予八子侄共治后金国政的制度。天命七年(1622)三月,努尔哈赤为了继承汗业得人,诸子孙能同心治国,乃集八子侄聚会,“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清会典》开篇《宗人府》),于八旗中各主一旗。此制的

  • 塔海

    元朝大臣。哈刺鲁氏。奥鲁总管※铁迈赤孙,兵马尚书※虎都铁木禄侄。初隶土土哈部下,充哈刺赤。至元二十四年(1287),从世祖平定诸王乃颜之乱。二十六年,充博儿赤(司膳)。成宗大德四年(1300),任中书

  • 仁蚌巴敦悦多吉

    明代卫藏中部地方封建领主。藏族。仁蚌宗宗本(地方行政官员名)南喀坚赞四世孙,衮桑巴之子。继任日喀则首领后,继续奉行支持藏传佛教噶玛派打击格鲁派(黄教)的政策。成化十六年(1480),因格鲁派拒绝噶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