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俫语

俫语

又称巴琉语,我国俫人使用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西林县的部分村寨中,使用人口约五百余人。据说他们是明朝时期从贵州西南部迁来的。《贵州通志》、《兴义府志》、《兴仁县志》等都有不少记载可以佐证。至于他们是什么时候和从什么地方迁到贵州西南部的,目前还没有找到可靠线索。俫人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尽管他们中多数人都会说汉语的西南官话和苗、壮、仡佬、或彝等一两种民族语言,但在俫人之间仍以俫语为交际工具。据估计使用俫语的约有500人。俫语内部基本一致,只有个别音位的差别,而没有方言、土语的差别。俫语有如下特点:有51个声母。除单纯声母和腭化、唇化声母外,还有带鼻冠音的浊塞音声母mb、md。带韵尾时,部分元音有长短对立的现象。有i、u、m、 n、 η、 p、 t、 k、 8个韵尾。多数元音都可以跟这些韵尾结合,组成75个韵母。所有音节都由声母、韵母两部分结合而成,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具有区别词义作用的声调。共有6个舒声调,5个促声调。词汇中,单音节和由单音节构成的双音节词占优势。没有性、数、格、体、式、态等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示,基本语序是:主谓一谓语一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后面,以名词、量词为中心的修饰词组,修饰成份一般在中心词之后。俫语的系属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种语言,也有人认为是仡佬语的一种方言。多数学者认为俫人长期处于我国南方各民族的“包围”之中,它的语言也必然会受到这些民族语言的影响,无论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些特殊性。尽管如此,它仍然保留着南亚语系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俫语应属于南亚语系。

猜你喜欢

  • 骨力裴罗

    见“怀仁可汗”(1117页)。

  • 牛焘

    约1790—1858清代纳西族诗人。字涵万。云南丽江大研镇人。家道殷实,道光五年(1825)优贡生。历任罗平、镇源、邓川等州县儒学教职。喜弹琴咏诗。可自谱曲词,弹奏自如,与诗友马子云并称“牛琴马笛”。

  • 新疆置省

    清代末年统治新疆政策的重大变革。新疆古称西域。自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建立西域都护府以来,历代中央王朝都在这里设官置治,进行有效管辖。清代,清朝统治阶级为分化各族人民的反抗意识,在统一全疆地区后,

  • 额勒登保

    1748—1805清朝将领。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世居吉林乌拉。字珠轩。乾隆三十三年(1768),以马甲随征缅甸。三十八年(1773),随军镇压金川土司叛乱。四十年,因功擢三等侍卫。金川平,叙功,赐

  • 古塔巴

    西域古地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在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辖下。明《边政考》作苦他巴。清《西域水道记》作胡图克拜,为准噶尔语“吉祥”之意。《西域图志》等作呼图克拜。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此筑景化城

  • 邓都笃青

    清康区高日地方土司。藏族。察木多人。宣统元年(1909),赵尔丰率兵剿昂翁降白仁青,途经该处,以其愚碌无知,在任18年余,并未请袭,除向民间收粮派差外,向居杂渠卡,从未到过高日地方,公事民事一概不问,

  • 布孜尔罕

    见“布素鲁克”(471页)。

  • 林凤祥

    ?—1855太平天国杰出将领。亦称林凤翔。广西武缘县(今武呜县)林圩广寺村人。壮族。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给人放牛和帮工为生。爱习武,尤善骑射。清咸丰元年(1851)正月,金田起义爆发,投奔太平军。

  • 浑邪

    即“昆邪”(1409页)。

  • 额森特

    ?—1782清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台褚勒氏。以前锋马甲从征伊犁,护哈萨克使入京擢蓝翎侍卫,迁二等侍卫。乾隆三十四年(1769),以经略大学士傅恒征缅甸,率索伦兵攻老官屯。三十六年,从定边右副将军温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