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传统彝文

传统彝文

我国彝族的传统文字。俗称老彝文,旧称“罗罗文”,史称爨文、韪书等。彝文属于表意文字,从形体上看,与汉字有相近之处,但它不是从汉字演变出来的。彝文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但学者们一般认为彝文创始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功,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于唐,而集大成于明。流传至今的彝字,各地多少不一,以云南最多,约有1万多个。各地书写格式也不尽相同。彝文造字,类似汉文,有象形、会意、指示、假借等法,以象形字为最多,会意字居次。彝文文献最早见于明代钟铭、石刻。贵州大方发现的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铜钟,钟面铸有彝、汉两种文字。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禄劝县的《镌字崖》,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石刻,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再晚有贵州大方安氏土司彝汉对照的《千岁衢碑记》,镌于嘉靖丙午(1546)年。现存彝文字数最多的石刻当数贵州省大方县《水西大渡河建石桥碑记》,刻有彝汉两种文字,彝文记述水西土司安氏世代历史,共1922个字,是研究彝族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彝文文献主要是经书,大部分为手抄本,刻本较少见。经书内容以宗教为最多,也涉及历史、哲学、文学、医学的典籍。大体可分为祭经、占卜、历法、谱牒、诗文、伦理、历史、神话、译著等9类。建国前,彝文除用于宗教祭祀外,民间用传统彝文写信、记账、记录民间故事、家谱也较普遍。解放战争时期,一些彝区用彝文编写民歌,宣传党的政策,用彝文传递情报等。建国后,彝族社会使用彝文的情况有所增加,一些地区有用彝文刻写碑文、路牌、印章等,也有用来写信、记帐和用于日常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学习彝文、整理彝文典籍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一大批彝文古籍文献经过整理、注释、研究,重新与读者见面,北京、四川、云南、贵州都建立了彝族古籍整理和研究机构,收集整理出版了许多极有价值的彝文典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现存传统彝文的经书中,大量使用同音假借字。彝语方言分歧很大,代音的文字因地各异,因此,解读非常困难。为使彝文更好地为彝区服务,1975年四川省率先对传统彝文进行整理和规范。经国务院批准的四川凉山规范彝文推行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猜你喜欢

  • 旭申

    即“许兀慎”(921页)。

  • 土薛

    蒙古国将领。又译秃薛。蒙古土别燕氏。元中书右丞相※线真之父。初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在蒙古灭金之战中,任拖雷西路军先锋。太宗四年(1232),大败金军于钓州(今河南禹县)三峰山,尽歼金军精

  • 蒙古盟部旗组织法

    1930年5月29日至6月12日由蒙藏委员会在南京召开蒙古会议通过,次年10月,经南京国民政府增删、修订公布。共37条。主要内容是:明确蒙古各盟部旗的法律地位,肯定盟旗为一级行政单位。旗隶于盟,各盟部

  • 达克苏特亦

    旧时赫哲族萨满的一种。赫哲语音译,即从事送魂的萨满。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过去赫哲人死后,百日或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时要举行※撂档子仪式,由其跳神将死者“灵魂”送至阴间。据传其来源是:开

  • 瑶兵

    明代在广东部分瑶族地区设置的瑶族土兵。成化年间(1465—1487),高州知府孔镛立为了加强对瑶族地区的统治奏立。茂名县有580名,电白县有898名,信宜县有277名。化州有524名,石城县有497名

  • 哈剌哈千户所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所之一。永乐四年(1406)二月,木伦河野人首领马八张等来朝,命以其居地置所,据考在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与蒙古国境内的哈拉哈河流域。

  • 李霸

    ?—336成汉宗室、大臣。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成汉君主※李雄庶子。玉衡二十四年(334)十月,弟李期即帝位后,受封中领军、镇南大将军。玉恒二年(336),不病而死,时人皆云为期鸠杀。

  • 康里脱脱

    1272—1327元朝大臣。又称亦纳脱脱。康里人。康国王牙牙子,中书右丞相阿沙不花弟。世祖时入宿卫。成宗大德三年(1299),从海山(武宗)抚军漠北。五年,从破叛王海都于杭海(今杭爱山)。十一年,拥海

  • 婆娑府

    见“婆娑府路”(2128页)。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左翼左末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跨塔米尔河、胡努伊河。东至噶齐固,接阿鲁特前旗界;西与南至哈什隆、哈喇诺尔,接札牙班第达呼图克图界;北至伊克沙巴尔台,接本部右翼前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始任札萨克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