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互市

互市

①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及各王朝之间的贸易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就存在。据《左传》记载,周灵王三年(前569),晋悼公实行※“和戎”政策,以货物购取戎狄的土地。西汉开设“关市”与匈奴及南粤赵佗进行交易。东汉与乌桓、鲜卑、匈奴等族的贸易始称“互市”。魏晋南北朝时期亦称为互市,隋设“交市监”统一管理与西北各族的互市。唐贞观六年(632),改称“互市监”,兼管与西北、西南各族的茶马互市。宋设“都大提举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设“榷署”管理与南方各族的互市,设博易场等进行互市;开“榷场”与契丹、女真、党项等族贸易。辽、金、西夏之间亦有榷场互市。明代互市进入极盛时期,明朝在西北、西南和南方的一些州设“茶马司”管理互市。开设※马市、※木市与北方蒙古、女真诸族、诸部进行互市;开茶市与藏族及西北、西南各族互市。设立有关互市的规章制度,与有关民族制定互市条款及奖惩办法,以保证互市的顺利进行。清前期仍有官方主持的茶、盐换马的互市。历代和平时期的互市较兴盛,既有官方的统制贸易,亦有民间广泛的交易。战争时期的官方贸易往往中断,但民间的私下贸易则屡禁不止。清朝后期的官设马市虽然停止,但各族之间的集市、交易会、庙会等民间贸易则经久不衰,一直延续至今。互市时,周围各民族以马、骆驼、牛、羊、兽皮、木材、宝石、药材等土特产及本民族的手工制品交换内地的粮食、茶、盐、布帛、丝织品、衣服、农具、锅、器皿、纸张、书籍、食品、药品和各种装饰品等。互市是我国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促进了各族的繁荣和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一些国外民族也远道前来参加互市。 ②历史上中国同海外各族的贸易亦称互市。魏晋以后,海上贸易日盛,日本、东南亚和西亚的波斯、阿拉伯诸族商船携货物至中国东南沿海入贡并进行贸易。唐朝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此后,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外商纷至,海上贸易超过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明代由于倭寇的侵袭,海上贸易时断时续。清代鸦片战争后,对外贸易为帝国主义控制,成为侵略、剥削中国各族的手段。长期定居中国的波斯、阿拉伯人成为中国回族的来源之一,他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 倒喇

    辽、金、元、明、清时代在中国北方各族中流行的一种歌舞杂戏。亦作��喇。蒙古语称其艺人为倒喇黑赤或倒喇赤,汉译作倒喇金、倒儠匠。沈榜《宛署杂记》云:“弹唱人曰倒儠匠”。一说源

  • 马寿清

    1814—1902清末伊斯兰教经师。字仁山,云南普洱人。回族。出身宗教世家。幼承家学。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到陕西渭城求学。学成后,在渭城米家庄讲学。曾参加同治元年(1862)陕西回民起义,失败

  • 温格尔

    酸奶。鄂温克语音译。此用熟牛奶制成,用生奶制的称“萨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从事畜牧业的鄂温克人自制自食的传统牛乳制品之一,也是祭祀时不可缺少的祭品。制法是用“引子”(鄂温克语称“呼隆”,即酸奶)放入奶

  • 章嘉呼图克图一世

    见“阿旺罗桑曲旦”(1244页)。

  • 杨光先

    清初天文学家。字长公,江南徽州府新安卫(今安徽省歙县)人。回族。明时为新安所千户。崇祯十年(1637),因弹劾大学士温体仁、给事中陈启新、遭廷杖,谪戍辽西。清顺治(1644—1661)中,以德国人汤若

  • 防守尉

    官名。清代驻防旗兵官之一。专城官(一城中首席官),正四品。属官设防御、骁骑校等。畿辅设此职者有宝坻、东安、采育、固安、雄县、良乡、霸州,此七地各设一员。管内例应上达之事,即由该职直达兵部。密云副都统兼

  • 协新

    藏语音译,意“分成租土地”。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形式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实物地租形式。出租者有农奴主,也有被农奴主分予份地的※差巴。租期不定,一部分立有租佃契约,一部分仅在农奴主掌管的《土

  • 玉恒

    十六国时期成汉(大成国)废主李期年号。自公元335—338年,凡4年。

  • 亦麻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又作亦马河卫、尼满河卫。永乐八年(1410)二月,与甫儿河等二卫同时设立。治所在今乌苏里江以东伊曼河流域。宣德八年(1433)八月,亦麻河等卫指挥佥事抄刺李等入朝贡方物。

  • 伊帕尔汗

    1734—1788清乾隆帝贵妃。一称季帕尔汗。原名买木热·艾孜木。相传其遍体生香,维吾尔语称“伊帕尔汗”,故俗称香妃。维吾尔族。新疆叶尔羌(今莎车)人。伊斯兰教白山派阿里和卓女,清辅国公图尔都妹。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