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和
亦作高禾,或以佛号名,称高踰城和。南宋大理统矢府(今云南姚安)人。白族。大理段氏权臣高智升十一世孙。世为段氏权臣,专政柄,号令皆出其门,人称高国主。宋淳祐四年(1244),元兵南下,自西川取灵关,大理危急,遂率将士三千人拒之,激战于九和镇(今云南丽江九河)以北,兵败而亡。宋理宗遣使吊祭,并在九和建塔,至今遗址尚存。
亦作高禾,或以佛号名,称高踰城和。南宋大理统矢府(今云南姚安)人。白族。大理段氏权臣高智升十一世孙。世为段氏权臣,专政柄,号令皆出其门,人称高国主。宋淳祐四年(1244),元兵南下,自西川取灵关,大理危急,遂率将士三千人拒之,激战于九和镇(今云南丽江九河)以北,兵败而亡。宋理宗遣使吊祭,并在九和建塔,至今遗址尚存。
唐景福二年(893)杨行密将台濛立。在今江苏高淳县东东坝镇附近胥溪河上,自西而东为银林堰、分水堰、苦李堰、何家堰、余家堰,合称五堰,各相距五里许,用以蓄水,“拖轻舸馈粮”。五堰的设立,又可截拦洪水,防
古代打击兵器。《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唆使“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击秦皇帝博浪沙中”。出土实物较轻小。燕下都22号遗址出土铁椎十七件
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居“京口三山”之中。下临大江,回岭陡绝,形势险固,因名。东汉末孙权自吴迁京,即在此山南麓筑城。东晋蔡谟、谢安皆于山上起楼造库,以储军资。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登临此山后,又称北
书名。《吕氏春秋》别称。以书中有《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及《恃君》八览,故称。《史记·太史公自序》:“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在今广东澄海市。明洪武五年(1372)置巡司。嘉靖三十八年(1559)败倭寇于南阳湾,倭奔辟望港口,次年平之,即此。四十二年改置为澄海县。
清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字文盎。朱彝尊子。与沈名荪合编《南史识小录》、《北史识小录》。著有《笛渔小稿》,附《曝书亭集》中。
书名。南宋汤思退等撰。二百卷。绍兴七年(1137)诏修,十一年先成六十卷,起元符三年(1100),止大观四年(1110);二十八年八月,全书成。乾道五年(1169),以此书疏舛特甚,命重修,淳熙四年(
?—约556北朝时北海平寿(今山东潍坊西南)人,字附璘。博涉经史,好属文。年十七,宇文泰召为相府记室参军事。从攻东魏,身经沙苑(今陕西大荔南)、河桥(今河南孟州西南)等役。魏孝武帝西迁,参定朝章国典。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分昆山县置,以年号为名。治今上海市嘉定区。属平江府。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嘉定州,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属苏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太仓直隶州。1992年
晋泰始五年(269)分雍、凉、梁三州置。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太康七年(286)移治上邽县(今天水市)。辖境相当今甘肃定西县、静宁县以南,清水县以西,陕西凤县、略阳县、四川平武县以北,青海黄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