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郎
明时苗族青少年称谓。穿耳戴环为饰,已婚则去之。
明时苗族青少年称谓。穿耳戴环为饰,已婚则去之。
①即“卜石兔”。②即“卜失兔”。
官名。东汉始置,隶御史中丞。掌书奏及印工文书,兼校定宫廷藏书文字,秩六百石。班固曾任其官,受诏撰史。魏、晋、南朝沿置,掌监察刑狱文书,班次侍御史。魏、晋、南朝宋六品。《隋书·刑法志》:“(南朝陈)令史
1821—1893清江西永新人,字筠圃。同治进士。改吏部主事。光绪初充校《穆宗实录》,后告假回乡。主讲友教、经训、鹭洲、章山、秀水、联珠、莲洲各书院。说经综贯汉宋之间。著有《周易绎说》、《明会要》、《
亦称稷下学士。战国时期于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下学宫著书讲学、议论政事之学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邹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
中国古代有关文化起源的一种神话传说。初见于《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古代,多数认为河图是八卦之源。《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人认为:伏羲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
①南北朝对尚书省的俗称。《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十年》:“(东魏高)澄谓(崔)暹、(宋)游道曰:‘卿一人处南台,一人处北省,当使天下肃然。’”胡三省注引杜佑曰:“御史台在宫阙西南,故名南台。尚书省在北,
即“大统”。
祭坛名。为祭祀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诸山神之所。天神地祇之祀,古已有之。明洪武二年(1369),建于南京圜丘堆之东,方丘堆之西。郊祀前期,皇帝亲诣坛,设神位,以酒脯祭告。郊祭之
又称望舌。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察舌诊断疾病的方法。舌为心之苗,脾之外经;苔为胃气的反映,脏腑所属的经络很多上络于舌部。舌诊分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
即今阿富汗加兹尼。本花剌子模王子札阑丁封地,1221年为蒙古军所占。后属伊利汗国。元成宗时,被察合台汗国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