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正司
官署名。管理道教事务之机构。元代始设于各州,掌理道人词讼。凡遇道士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与地方官府共同处理。长官为道正。洪武十五年(1382)亦置于各州,掌钤束一州之道人。长官仍为道正。清沿明制未改。
官署名。管理道教事务之机构。元代始设于各州,掌理道人词讼。凡遇道士与百姓发生词讼,则与地方官府共同处理。长官为道正。洪武十五年(1382)亦置于各州,掌钤束一州之道人。长官仍为道正。清沿明制未改。
生物环境术语。《管子·地员》:“凡草上之道,各有榖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尹知章注:“谓此地生某草,宜某榖。造,成也。”在生物学上,草土之道,即言植物与生长环境相互关联之规律。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属尚工局。员二人,从九品。唐改正八品,属尚功局。为司制、典制之佐,协掌裁缝衣服之事。宋、金悉如唐制。明永乐后归其职于宦官。
地区名。即中土、中州,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约当《书·禹贡》豫州地,因在九州之中而得名。《明实录》永乐十四年(1416):伏维北京,“南俯中原”。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书名。明末清初彭孙贻撰。原题管葛山人撰。十一卷。为记载清初史事较系统之书。卷一至六为建州,卷七为戚继光、李成梁、杜松诸人传,卷八西人志,卷九至十一为东人志。
官署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与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府合称六府。以大司空卿为长官,设小司空上大夫、冬官府都上士以佐其职。掌国家各种工匠,负责兴造、制作事务,以及金属开采炼制、河道
转运使、副使之通称。
北周武成二年(560)改河北县置,以县东永乐涧为名。属河北郡。治今山西芮城县西南永乐镇。保定二年(562)并入芮城县。唐武德元年(618)分芮城县复置,移治今永乐镇东北。属芮州。七年又移还故治。后历属
454—501北魏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字伯源,小名阳乌。卢玄孙。初拜立客令,累迁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后随孝文帝南下攻齐,西讨泾州羌,以功迁侍中,拜仪曹尚书。及齐雍州刺史曹虎遣使伪降,乃奉命攻赭
古代在官府牧场劳作的差役。专事牧养、繁殖马牛等事。唐代又称“牧子”。
官署名。东汉置,设谒者仆射为长官,常侍谒者五员、谒者三十员,掌朝会典礼,遣使传宣诏命、巡视监察。名义上隶光禄勋,实际直达皇帝,时号外台,与尚书、御史合称三台,共掌朝政。三国沿置。晋省并入御史台。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