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饷
明代三饷加派之一。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廷用兵辽东,加派军饷。先定亩加三厘五毫,次年改为七厘,后又增至九厘。每年增赋达五百十万两,定为岁额。崇祯三年(1630),又于九厘外亩增三厘,再增赋一百六十五万余两。
明代三饷加派之一。万历四十六年(1618),明廷用兵辽东,加派军饷。先定亩加三厘五毫,次年改为七厘,后又增至九厘。每年增赋达五百十万两,定为岁额。崇祯三年(1630),又于九厘外亩增三厘,再增赋一百六十五万余两。
指温室培育的蔬菜。始于西汉。《盐铁论·散不足》描述当时富人奢侈生活时,指出有经专门培育的“冬葵温韭”。《汉书·召信臣传》:“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戁(燃)蕴火,待温气乃生。”这是中国最早
清代漕船抵通州卸粮完毕,空船返回原出发地称漕船回空。漕船回空的快慢直接关系下一年度的漕粮运输,所以清政府非常重视,规定漕船驶抵通州后,十日内回空,仓场侍郎立限单,责成押帮官依限到淮。各船帮回空程限,均
南朝梁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字文海。博学有文才。仕齐为余杭令,入梁为湘东王咨议参军,随府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遍游郡境名山。至若邪溪赋诗,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当时以为文外独绝。仕不得
清代包揽台湾番族(高山族)各社饷款和交易的汉族商人。凡有财力认办社课者,可为社商,委托通事或伙友,居住社中,或于隘口筑寮,以布帛、盐、烟草、火药与番族之耕猎土产进行交换。番人常在交换中遭受欺骗与剥削。
清代吏部铨选制度。乃月选班秩之一。指外官俸满并入京官班内升转铨补之法。外任降革起用之员并入单月开复应补班,统较奉旨日期选用,如指补之官与所降之级相同,即并入降补班选用。
明洪武九年(1376)置。治今辽宁海城市。属辽东都司。清顺治十年(1653)改为海城县。
书名。清潘曾沂撰。曾沂,字功甫,江苏吴县人。长期居住乡间,曾于道光八年(1828)著《课农区种法直讲》三十三条,并于所在丰豫庄试行区种,接连两年获得丰收,因而著成此书。该书所论区制、播种、耕耘、粪治诸
书名。清陈善钧撰。稿本。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北伐,时作者旅居河南巩县(今巩义),书中记太平军入豫,攻克归德等府县至入晋经过。收入《太平天国丛书十三种》第二辑。
金明昌三年(1192)升永利镇置。《武定府志》:“本隋永利镇地,又邑有东津,合以名县。”即今山东利津县。金至明属滨州,清属武定府。
即“噶匝纳齐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