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挞不也
即“萧兀纳”。
即“萧兀纳”。
军镇名。明九边之一。治今山西大同市,防区相当于今山西外长城以南,东自山西、河北省界,西至大同市西北地区。明初在此置卫屯田。永乐中放弃兴和所后,成为京师西北门户。
春秋晋地。在今山西沁县南。《左传》宣公十七年(前592):“会于断道,……盟于卷楚”,即此。杜预注:“卷楚即断道。”一说与断道为二地。
?—前505春秋时燕国国君。公元前523—前505年在位。继燕共公即位。死后由简公继位。
?—1784清甘肃盐茶(今宁夏海原)人,又名富。回族。回教新教阿訇。苏四十三起义失败后,与张文庆、马四娃等聚集回民,于通渭石峰堡修筑营寨,制造旗帐兵器,约期起义。乾隆四十九年(1784)事泄,遂提前于
明代南方诸省参加会试士子之考卷。明初会试考卷不分南北,洪熙元年(1425)始分,并定于南卷中取十分之六,北卷中取十分之四。宣德、正统间,会试举人更分为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南取五十五名。包括浙江、
?—825唐幽州昌平(今北京昌平西南)人。少从叔宣武节度使刘全谅为牙将。以盗其叔钱罪逃投李师古,授淄青节度都知兵马使。元和十四年(819),随李师道拒官军。为师道所疑,乃倒戈擒杀师道归唐,拜义成军节度
北宋大观四年(1110),因避孔丘讳,改瑕丘县为瑕县,寻又改为嵫阳县。因在嵫山之阳,故名。治今山东兖州市。宋为袭庆府治,金、元为兖州治。明洪武初省入兖州。洪武十八年(1385)复置。成化七年(1471
书名。清末吴汝纶撰。一卷。首录周玉山《李文忠事迹疏》,次分述李鸿章在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河南、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事略,以供各省建专祠时采择。于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办理洋务、处理中外交涉事皆
本蔡邑,周武王封弟叔度于此。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其后蔡平侯自此迁新蔡(今河南新蔡县),蔡昭侯二十六年(前493)又迁于州来(今安徽凤台县)。改州来为下蔡,因称此为上蔡。战国属楚。《竹书纪年》:“魏章帅
隋仁寿元年(601)改广昌县置,以枣阳村为名。治今湖北枣阳市。属昌州。大业初为舂陵郡治。唐属随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南阳府,十九年属襄阳路。明清属襄阳府。1988年撤县改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