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自证分

自证分

佛教名词。与“相分”、“见分”、“证自证分”同为佛教大乘有宗认识学说,合称“四分”。“证”者,证明之义;“自”者,“识自体”之谓,指识自体之自证。据《成唯识论》卷二,“见分”虽能知“相分”,但“见分”不能自知“见分”,须由“自证分”来证明;否则,就不能回“忆”起曾经“缘虑”过的“相分”。如以尺量绢,“相分”如绢,“见分”如尺,“自证分”如知其所量之尺寸,故亦称“自证分”为“能量”。

猜你喜欢

  • 民贵君轻

    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朱熹注:“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孟子强调民为国家根本,得天下之要

  • 牛李党争

    唐代后期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争。旧说,宪宗元和三年(808),牛僧孺、李宗闵对策时因讥刺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而久不得升迁,双方结怨。穆宗长庆元年(821),李宗闵因其婿以关节进士及第,被贬出

  • 昭梿

    1776—1830清礼亲王代善后裔。自号汲修主人,又号檀樽主人。嘉庆七年(1802)授散秩大臣。十年袭礼亲王爵。二十年被人控告凌辱大臣、非法拷打属下庄头,革爵,作为闲散宗室圈禁三年。次年提前释放,自此

  • 释迦方志

    书名。唐道宣撰。二卷。意为释迦牟尼佛所居国(印度)之地志。上卷为封疆、统摄、中边、遗迹四篇;下卷为游履、通局、时住、教相四篇。主要记叙释迦牟尼所居国地理形势,汉、唐通往印度道路与沿途见闻,并附记佛教东

  • 门下令史

    官名。门下省属官。晋代置,九品。南朝宋、梁、陈,北魏、北齐沿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七品上。隋代降为流外官。

  • 华廙

    晋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字长骏。仕魏为中书通事郎。泰始初,迁冗从仆射,历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南中郎将、都督河北诸军事。居丧迕旨。又坐袁毅货赂案,为荀勗等劾奏免官。太康初,拜城门校尉,迁中书监。

  • 连州

    ①隋开皇十年(590)置。因黄连岭为名。治桂阳县(今广东连州)。大业三年(607)改为熙平郡,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连州。辖境相当今广东连州市及连山、连南、阳山等县地。宋属广南东路。元治今连州市。至

  • 中垒校尉

    官名。汉武帝初置。为北军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戍卫京师,兼任征伐,有丞、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或谓“西域”当作“四城”。东汉省。

  • 尚书官令

    见“魏令”。

  • 咸平府

    金天德二年(1150)升咸州置。治平郭县(今辽宁开原市北老城镇)。属咸平路,辖境相当今辽宁开原、铁岭、昌图等市县地。元至正二年(1342)降为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