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公楠
宋末元初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字国材。南宋时任赣州通判。至元十三年(1276),降元,授同知赣州事。二十二年,应召至上都,世祖赐名赛因囊加带。二十五年,任大司农,领八道劝农营田司事。二十七年,任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三十年,复为大司农。成宗时,历任河南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右丞。
宋末元初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字国材。南宋时任赣州通判。至元十三年(1276),降元,授同知赣州事。二十二年,应召至上都,世祖赐名赛因囊加带。二十五年,任大司农,领八道劝农营田司事。二十七年,任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三十年,复为大司农。成宗时,历任河南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右丞。
《春秋繁露》篇名。旨在考察、辨证封建社会之等级名分。认为此即“治天下之端”,由此可知是非、明逆顺,而通于天意。提出“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名”为表达天意和判断是非之标准。主张“万民之性”需待教化
秦汉时指羌族居住的地区,即今青海、西藏及四川西北部、甘肃西南部。《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地“西至临洮、羌中”;《史记·大宛列传》记张骞从西域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均此。
又称国议。清初满族贵族参预国政之政治制度。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筹建后金政权之际,时特置议政大臣(即理政听讼大臣)五人佐理国事,与诸贝勒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公断是非。天命七年(1622)后,实行八和
始见《汉书·西域传》,有大、小头痛之分。据《通典》,山在渴槃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南。乃西域南道险阻之处,海拔太高,空气稀薄,登者头痛,故名。
明辽东人。袭职宁远卫指挥佥事,进指挥使。正统十四年(1449)迁辽东都指挥佥事。因御也先功,受于谦器重,擢都督同知。后忤石亨、张轨。英宗复位,以党附于谦被劾,论死。
黄河重要渡口之一。在今河南延津县北。本名延津,十六国后赵石勒改名。《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魏书·太宗纪》:泰常八年
?—前340战国时楚国国君。公元前369—前340年在位。名良夫。楚悼王之子,楚肃王弟。在位晚年,秦用商鞅变法,南侵楚地。
南宋邵武(今属福建)人,字直翁。咸淳进士。曾作《古今韵会》,以此知名于世。入元不仕,隐居樵溪。名所居为“在轩”,其意出自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之语。著有《在轩集》,今亦佚。
辽重熙十年(1041)改霸城县置。治今辽宁朝阳市。辽金为兴中府治。蒙古废。
清代仓储术语之一。凡供军需及事务繁剧之州县,拨户部银储其库备用,是为分储。初无定额,雍正八年(1730)各省道、府、州、县分储之额,数量自十万至三十万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