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内铨
官署名。唐代置,为吏部三铨之一,掌流内官铨选之事。五代沿置,或以他官主判。宋初沿置,掌文臣自初仕至幕职州县官之铨选注拟及对换差遣、磨勘功过等事。设判流内铨事二人,以御史知杂以上充任。神宗元丰改制,厘为吏部侍郎左选。
官署名。唐代置,为吏部三铨之一,掌流内官铨选之事。五代沿置,或以他官主判。宋初沿置,掌文臣自初仕至幕职州县官之铨选注拟及对换差遣、磨勘功过等事。设判流内铨事二人,以御史知杂以上充任。神宗元丰改制,厘为吏部侍郎左选。
春秋宋地。在今山东曹县西南。《春秋》僖公二年(前658):“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即此。
官署名。清代山西之铸钱局。顺治二年(1645)置局,雍正七年(1729)改今名。掌理本省鼓铸事宜。设监铸官一人,以佐贰官充任。
表面涂有干性植物油的特殊织物。具有很好的耐水性,多用作防雨材料。秦汉时已掌握该技术,利用苏子和荏子油作涂层。南北朝时,将荏子油与漆混合,以提高耐水性和耐腐蚀性。隋唐时,亦用桐油作涂层,制成各种彩色油幢
见“传法院”、“译经润文使”。
汉代周边诸少数民族与汉通好时,其国王多遣子入侍汉朝皇帝,故称侍子。《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二十一年(45),“鄯善王、车师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
即今江苏扬州市东北湾头。踞运河分流处,为扬州东面门户。《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兴四年(1134),毁湾头港口牐,以遏金兵,使不得积水通舟。
494—538东魏广宁(今河北涿鹿)人,字延敬。初从怀朔镇将葛荣起义,署为王。荣败,率部降魏,拜广宁太守。后随晋州刺史高欢入洛阳,官尚书左仆射。东魏初,出讨荆蛮,拜侍中。复平河北流民,迁徐州刺史。天平
即“知府”。
官名。东汉献帝时置,三国魏时与镇南、镇西、镇北将军合称四镇将军,多授持节都督,出镇方面,二品。一般不与征东将军并置。蜀、吴亦置。晋朝为三品,若持节,则进为二品。十六国汉、前燕、前秦、大夏沿置。南朝宋因
西藏喇嘛之名号。位次于*呼图克图。清代额定十二人,皆出呼毕勒罕,入于理藩院名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