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73年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3300年。主要分布于宁绍平原东部地区。石器种类少,多采用硬质石料琢制而成,常见有斧、凿、锛等。出土大量的骨角器,有凿、耜、铲、锥、针、匕、镞等。又发现制作精巧的木器,保存至今为其他文化遗址所罕见。陶器数量多但种类少,皆用泥条盘筑法制造,以夹碳黑陶最有特色。主要器物有釜、罐、盆、盘、钵等,釜的造型、装饰具有代表性。一般陶器质地疏松,硬度低,吸水性强,器壁粗而厚。表面多繁密花纹,常饰绳纹和刻划纹。陶纺轮多且精,上有各种纹饰。原始艺术发达,装饰品有玉、萤石、骨、牙、陶等制作的璜、玦、坠、珠、笄、管等。雕塑有象牙雕、木雕、骨雕、各种陶塑。还发现有朱漆木碗,是中国最早的漆器。当时的人们过着农耕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榫卯结构的房屋。已有人工栽培水稻,猪、羊、水牛已是普遍的家畜,采集和渔猎为辅助经济。

猜你喜欢

  • 颜渊

    即“颜回”。

  • 余萧客

    1729—1777清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字仲林,别字古农。少家贫,好诗文。弱冠始留心于经术。年二十二,问学于惠栋。栋教以为学“当务其大者”(《清史列传》卷六十八)。自此遍览群书,凡唐以前经解、史传、

  • 义章县

    隋大业十三年(617)后梁萧铣分郴县南部置。以北临章水得名。治今湖南宜章县北三十五里。唐武德七年(624)废。次年又置。属郴州。开元二十三年(735)移治今宜章县。北宋太平兴国初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为宜

  • 中日修好条规

    清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订立的第一个条约。同治九年(1870)、十年,日本两次遣使来华,要挟清政府“仿西成例,一体订约”,经清政府据理力争,未尽如其愿。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1871.9.13),李鸿章与

  • 王徽之

    ?—约387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字子猷。王羲之子。放诞不羁,好声色,时人钦其才而秽其行。为桓冲骑兵参军,不综职事。性爱竹,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夜月清朗,忽忆戴逵,即夜乘

  • 厍狄干

    ?—553厍或作库。北齐善无(今山西右玉南)人。鲜卑族。北魏孝昌元年(525),归尔朱荣。后随丞相高欢,任都督。屡立战功,进爵广平郡公。东魏天平三年(536),从高欢袭破西魏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元象

  • 薛允升

    1818—1901清陕西长安(今西安)人,字云阶、云陔。咸丰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历任江西饶州知府、四川成绵龙茂道、署建昌道。光绪四年(1878)任山西按察使。次年晋山东布政使,署漕运总督。十九年擢刑部

  • 阿鲁忽

    ?—约1265察合台汗国可汗。察合台孙。阿里不哥叛忽必烈,使代*倭耳干纳,主察合台汗国政事,借以征送兵械军粮,并阻断波斯钦察兵援助忽必烈。及至别失八里,取得察合台汗国统治权,拥兵十五万。不久,叛阿里不

  • 琐泽

    春秋晋地。在今河北大名县东。《春秋》成公十二年(前579):“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公羊传》作“沙泽”。

  • 硖石山

    ①在今安徽寿县西北。淮河流经山谷中,谓之硖石。六朝时两岸各筑一城,为淮南军事屏障。《资治通鉴》:南朝齐永元二年(500),豫州刺史萧懿攻魏寿阳,遣“骠骑司马陈伯之将水军泝淮而上,以逼寿阳,军于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