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
地名。始见于明。《大清一统志》作笨港。所指有三义。(1)今台湾西南部北港溪下游北港镇一带。为福建沿海居民往台湾岛上最早聚居和开拓地之一。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主要港湾。后因港口淤浅,海舶遂稀。(2)台湾本岛。《明史·鸡笼传》:“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3)泛指台湾中、南部地区。《顺风相送》:松浦往吕宋,“丙午六更见北港、沙马头”。《读史方舆纪要》:“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北港盖在澎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
地名。始见于明。《大清一统志》作笨港。所指有三义。(1)今台湾西南部北港溪下游北港镇一带。为福建沿海居民往台湾岛上最早聚居和开拓地之一。是大陆与台湾交往的主要港湾。后因港口淤浅,海舶遂稀。(2)台湾本岛。《明史·鸡笼传》:“鸡笼山在彭湖屿东北,故名北港,又名东番。”(3)泛指台湾中、南部地区。《顺风相送》:松浦往吕宋,“丙午六更见北港、沙马头”。《读史方舆纪要》:“北港即彭湖之唇齿”,“北港盖在澎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
官名。明清都察院所属福建道主官。掌道事。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三至五人。后增至七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都察院亦设三人。秩正七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乾隆十四年(1749)定制,设掌
即“牙人”。
明后期文学流派。以汤显祖、吴炳为代表。工于词藻,疏于音韵格律。因显祖为江西临川人,故名。亦取其书斋名,称玉茗堂派。
战国时齐国人。亦作王升。修道不仕。曾往见齐宣王,讥讽其好色好马好狗好酒,唯不好士。齐宣王纳其言,举士五人,任之官,齐国大治。事见《战国策·齐策四》。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有优勉、金门、布努、拉珈、莫若等。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一部分分化发展而成,亦有源出五溪蛮及山越之说。南朝梁、隋、唐时称莫徭,宋始称傜。唐宋时分布于今湖南大部分地区和广东、广西两
794—873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永裕。杜佑孙。以门荫三迁太子司议郎。元和九年(814)妻岐阳公主,为驸马都尉。文宗时,历澧州刺史,转京兆尹,出为忠武节度使。后入为工部、户部尚书,兼判度支事
官职等级制度。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置,即在原第一品至第九品之外,又置从一品至从九品九个等级,从一品位正一品下,正二品上,余类推。北齐以后沿用至清代。
书名。明王象晋撰。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王氏自序称:“喜种植,园庭中遍植花木,时时手录农经、花史,以补咨询之所未备,历十余年。”本书版本卷数不同,明刊本作二十八卷,《四库全书总目》所据以存目的内
见“明德门②”。
见“三史国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