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东汉郑玄兼注三书,合称《三礼注》,盛行于当时,开创三礼学之综合研究,为历代经学家所继承。晋王肃撰《三礼解》,与郑玄异。南北朝时,三礼学特盛,南北士族经学家以精研三礼著名者辈出,南北经学之三礼学复定于一尊。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贾公彦撰《周礼义疏》及《仪礼义疏》,皆以郑注为主。宋朱熹、陈详道治三礼,极务详博,掊击郑学。清江永撰《礼经纲目》、秦蕙田撰《五礼通考》。而治礼学最称详审者有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翚《仪礼正义》。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东汉郑玄兼注三书,合称《三礼注》,盛行于当时,开创三礼学之综合研究,为历代经学家所继承。晋王肃撰《三礼解》,与郑玄异。南北朝时,三礼学特盛,南北士族经学家以精研三礼著名者辈出,南北经学之三礼学复定于一尊。唐孔颖达撰《礼记正义》,贾公彦撰《周礼义疏》及《仪礼义疏》,皆以郑注为主。宋朱熹、陈详道治三礼,极务详博,掊击郑学。清江永撰《礼经纲目》、秦蕙田撰《五礼通考》。而治礼学最称详审者有孙诒让《周礼正义》、胡培翚《仪礼正义》。
即“不屠何”。
蒙古语,意即“五户丝”。见“丝料”。
官名。晋代州刺史属官。置于边远、险要或临近少数民族诸州,设员五十余人。
北宋耀州(治今陕西耀县)人。僧人。乾德二年(964),奉命赴印度,行程由今新疆度葱岭南入印度;开宝九年(976)经泥波罗国(今尼泊尔)回国。后居峨眉山牛心寺,终年八十四岁。
五代晋石敬瑭割予契丹十六州的总称。即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雲)、应、寰、朔、蔚等州。相当于以今北京市和山西大同市为中心,西界山西神池县,东至河北遵化市,北迄长城,南至天津市、
书名。山东省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辑。齐鲁书社1980年开始出版,共分四编。本书从孔府所藏二十万件档案中辑录了明嘉靖十三年(1534)至1946年间的档案资料九千零二十五件
1628—1655清太宗第五子。顺治元年(1644)封多罗承泽郡王,随豫亲王多铎攻大顺军及南明军。五年从英亲王阿济格征姜瓖。八年晋和硕承泽亲王,掌兵部事,预议政。后掌宗人府事。
?—1190金辽阳(今属辽宁)渤海人。张浩次子。贞元进士,为翰林待制。大定八年(1168),受世宗召见。次年,授太子左谕德兼礼部郎中,进为太子少师兼礼部尚书。二十八年,拜平章政事。与右丞相完颜襄同受顾
商人。嬴姓。蜚廉之子。商纣之臣。力大,常进谗言毁谤诸侯。周武王伐纣,被杀。
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镇东,一说在左权县西北。《资治通鉴》:梁大宝元年(550),东魏进高洋位相国,洋自晋阳行至前亭,所乘马忽倒,意甚恶之,至平都城,不肯复进,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