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通事舍人

通事舍人

官名。① 中书省属官。亦称中书通事舍人、中书舍人。东晋始置,掌呈奏案章,七品,多选名流充任。后省,由中书侍郎兼其职。南朝复置,员四人,渐引用有才干的寒士,于呈奏本职外,兼掌诏令,入直内廷,出宣帝命,凡有陈奏,由其持入参决,遂夺中书侍郎之职,权倾天下。梁后期改名中书舍人。北朝亦称中书舍人。参见“中书舍人”。②隋初置为内史省(中书省的改称)属官,员十六人。职如前朝谒者,掌承旨传宣之事,从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增为二十四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通事谒者,从六品,隶谒者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谒者台,复名通事舍人,员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承旨宣劳等事,选善辞令者充任。隶四方馆,名义上属中书省。北京改隶閤门司,亦称閤门通事舍人,员十人,从七品。朝会宴幸时赞相礼仪,传宣引班,赞其拜舞之节而纠其违失。号为閤职,为武臣清要之选。辽朝为南面朝官,隶门下省通事舍人院。金朝复称閤门通事舍人,员二人,从七品。时閤门司隶宣徽院。元朝置于侍仪司,隶礼部。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始置十四员,后或减或增,英宗至治元年(1355)以后定置十六员,从七品。元末朱元璋吴元年(1367)亦置,隶侍仪司,明洪武四年(1371)定为从九品。后改侍仪司为殿廷仪礼司(鸿胪寺),遂罢。③北魏门下省属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六品上。麴氏高昌国亦置,地位较高。④东宫属官。南朝齐、梁、陈皆置,亦称东宫通事舍人,掌传宣令旨、内外启奏。梁位一班,陈九品。北齐太子门下坊属官有通事守舍人。隋初隶太子典书坊,员八人,正七品,掌导引东宫官员辞见,承令劳问。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宣令舍人。唐复旧名,隶太子右春坊,员八人,正七品下。辽为南面朝官,隶太子右春坊。明置二员,隶詹事府。清初沿置,从九品。顺治十五年(1658)省。


官名。东晋置,掌呈奏案章。见《晋书·职官志·中书舍人》。南朝宋沿晋制,置通事舍人四人,也掌呈奏案章。见《宋书·百官下·中书令》。隋也置此官,从六品。见《隋书·百官下》。唐朝置此官十六员,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赞其拜起、出入之节。蛮夷纳贡,皆受而进之,军出,则受命劳遣;既行,则每月存问将士之家,视其疾苦;凯还,则郊迎。见《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通事舍人》。

猜你喜欢

  • 都商税务

    见“都商税院”。

  • 扬武将军

    官名。东汉光武帝建武(后25—后56)初置,东汉末曹操亦置。统兵出征。南朝宋列为五武将军之一。三国魏、晋、南朝宋皆定为第四品。十六国前秦、后秦、后凉、西凉、西秦亦置,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

  • 长宁宫提辖司

    官署名。辽北面官。掌长宁宫所属各地兵丁,共有南京、西京、奉圣州、平州四处提辖司。

  • 骁锐将军

    参见“十骁将军”。官名。梁置。为百号将军之一,拟官六品。见《隋书·百官上》。参看“骁雄将军”条。

  • 燕京留守

    即公元938年后辽之“南京留守”。

  • 内掌扇

    流外女官名。唐置,属内侍省宫闱局,员额十六人,掌中宫伞扇。

  • 盐茶马道

    专职道员名。清代在一般省份均设盐运使或盐法道管理盐政,唯四川省设盐茶道,管理盐政、茶叶和马政,亦称盐茶马道。

  • 剧县

    ①难治之县。《后汉书》卷五《安帝纪》: “诏曰: ‘自今长吏被考,竟未报。自非父母丧,无故辄去职者,剧县十岁、平县五岁以上,乃得次用。”②金朝县的等级名。凡户口在二万五千户以上者为剧县,又称次赤。设令

  • 打套局

    官署名。宋朝置,掌拣选市舶香药等第,以待贸易。南宋属太府寺。官署名。宋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置管勾官,南宋时隶太府寺。掌拣选市舶司交纳香料杂物,按质量分出等第并管打套事务。

  • 绥戎都尉

    官名。三国蜀置。职掌不详。参见《三国志·孝严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官名,三国蜀置,掌征伐、驻守或地方治安等。《三国志·蜀书·李严传》:“(亮曰)是臣不敏,言多增咎。”注:“亮公文上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