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起居注馆

起居注馆

清朝纂修皇帝起居注之机构,又称“起居注衙门”。隶翰林院。康熙九年(1670)设。五十七年裁,以其事归内阁。雍正元年(1723)复旧。额设日讲起居注官,满十人、汉十二人,翰林院掌院学士和詹事府詹事照例兼充,余由侍读学士、少詹事以下翰詹官内简充。掌侍值起居,记言记动。又设主事满二人、汉一人,掌文移; 笔帖式满十四人、汉军二人,供事二人,分掌翻译、收发文书及校对典簿。凡皇帝坐朝或举行典礼、祭祀、记注官均侍班,出行亦随侍,退而记载。记注体例,凡起居、谕旨、题奏、官员引见除授,均按日依次记载,并核以档册。次年依记注编纂上年事,月各二册,每年二十四册。先成草本,由总办记注官查核,送掌院学士阅定,注明记注官姓名及编纂年月,盖翰林院印封存。年底取出进呈,发下后送内阁储藏,副本存翰林院。


官署名。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置,常记皇帝言行,编纂起居注。由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馆务。设日讲起居注官满十人,汉十人,除翰林院掌院学士及詹事府詹事照例兼任外,其余由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詹事府少詹事以下简任,掌记注之事。并有主事满二人,汉一人;笔帖式满十四人,汉军二人,供事二人。分掌收发来往文书及校对典籍之事。

猜你喜欢

  • 五监

    官署合称。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指少府监、长秋监、将作监、国子监、都水监。唐朝改长秋监为内侍省,增置军器监,仍合为五监。隋唐与宋中央官署中诸监的合称。隋炀帝分太府寺设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寺

  • 军令部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由参谋总部演变而来,属军事委员会。执掌军令,筹拟作战计划及后方勤务,搜集情报及管理参谋人员、陆军大学及驻外武官。设部长一人,上将级;次长一人,中将级。军令部的内部组织设一室三厅

  • 都参谋

    官名。见“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

  • 三兵中郎

    官名。西晋末司马睿镇东丞相府从事中郎之一,与录事中郎、度支中郎分掌僚属诸曹事。官名。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及丞相,置三兵中郎,掌中兵、外兵、骑兵之事。

  • 安国将军

    杂号将军名,东汉置,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孝献帝纪》:“癸卯,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韩暹为大将军,杨奉为车骑将军。”三国吴也置。《三国志·吴书·朱治传》:“二年,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武官名。三

  • 威耀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三班,与宁远将军同班,代旧宁朔将军,普通六年(525) 罢。武官名。南朝梁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第十三班,与宁远、明威、振远、电耀四

  • 悉南纰波

    官名。吐蕃官,赞普近侍官。

  • 宰官中散

    官名。北魏置。《北史·慕容白曜传》:“太和(477—499)初,(慕容契)以名家子擢为中散,迁宰官中散。”掌供御膳,位在宰官令之下。

  • 团长

    官名。民国时陆军统领一团兵的军官称团长。军官名。北洋政府改清末新军的标为团,标统带改称团长,由上校或中校充任。国民党政府沿置。团的编制参见“陆军师”。

  • 台官

    ①朝廷官员的泛称。相对王府官员而言。两晋南朝称朝廷禁省为“台”,故名。《宋书·彭城王义康传》:“凡朝士有才用者,皆引入已府,无施及忤旨,即度为台官。”② 尚书台官员的泛称。《宋书·百官上》:“汉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