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经筵讲官

经筵讲官

陪侍皇帝讲读经史之官。宋朝以翰林侍读、侍讲学士等为经筵官,每年春秋陪侍皇帝讲读经史。明朝以经筵为内廷经常典礼之一,选派大臣和经筵事,以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等兼充经筵讲官。清沿明制,设经筵讲官满、汉各八人,满员由大学士以下、副都御史以上官兼任;汉员由翰林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侍郎及内阁学士、詹事、少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兼任。每逢经筵典礼翰林院开列讲官名,皇帝钦派四人值讲。讲毕,恭聆皇帝御论。事后缮录御论及讲章进呈。


为帝王讲解经史的官员。宋代始设此官,如侍读、侍讲、崇政殿说书等。有的单名侍读侍讲,有的加“学士”,有的只供职侍读侍讲,不兼他职,有的是他职官兼侍读侍讲。见《宋史·职官二·翰林院》。元代以翰林院学士为侍讲,称侍读学士、侍讲学士。见《元史·百官三·翰林兼国史院、蒙古翰林院》。明代以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为经筵讲官。见《明史·职官二·翰林院》。清代的经筵讲官由翰林院请旨简派。见《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经筵讲官》。

猜你喜欢

  • 副典试官

    官名。北洋政府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设于文官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与文官普通考试典试委员会,佐助典试官掌理典试事务。

  • 政堂省

    官署名。渤海国置,有大内相一人,居左、右相上; 左、右司政各一人,居左、右平章事之下,以比仆射; 左、右允,比二丞。

  • 典牡上土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夏官府驾部中大夫属官,员一人,掌牡马的饲养,下设典牡中士以佐其职。正三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官名。一州之长。《礼·曲礼下》: “九州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汉朝及其后,州牧亦省称牧,参见“州牧”。清朝为知州别称。1、掌畜牧之官。商、周派驻某地掌管六畜放牧及牧地的官。参看《免簋》《同簋》。2

  • 左金吾街司

    见“金吾街仗司”。

  • 辟除

    选官制度或称辟署、辟举。指高级官吏使用僚属的一种方式。汉朝中央自丞相、御史大夫、三公以至地方官员如州牧、郡国守相皆可自行辟除掾属。被辟除者经公府、州郡试用,再经荐举或察举,可迁任中央或地方官职。北朝后

  • 行台省尚书右丞

    官名。北魏始置,东魏、西魏、北齐沿置。隋、唐行台尚书省置,皆一员,隋朝为视从四品; 唐初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为正四品下,诸道行台尚书省为从四品下。与左丞掌分司纠正省内。高祖武德五年至九年 (622—62

  • 弹劾

    官制用语。国家监察制度之一。即由监察官员对政府官吏的违法或失职行为提出检举,请求惩治。秦汉以来,历代设有御史等官,专司其职。

  • 安福国

    会 即“第二届国会”,见该条。

  • 北苑丞

    官名。南朝梁、陈置,管理北苑,属司农卿。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