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明经

明经

选举制度。意为通晓经学。始见于汉,自武帝尊崇儒术后,颇盛。无常制。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后85)始令郡国举通晓经学者,凡十万以上举五人,十万以下举三人。后附以年龄规定,如质帝本初元年(146)定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下。此科多补博士、议郎。东汉后渐不为所重。隋炀帝置,与进士科并行。唐沿置,为进士、秀才等六科之一。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科。宋仁宗嘉祐三年(1058)亦设,下分三礼、三传等科。以《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谷梁传》、《公羊传》为小经。每经考墨义、大义,贴小经,试时务策。殿试考大义,贴大经、中经和小经。出身与进士科同。神宗熙宁四年(1071)罢。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复置,得五百人,分授郎中、东宫侍书、御史、参政、通判、王府引礼舍人等官,亦有至佥都御史者。后虽不行,但渐成为明清学校贡生的俗称。


明经即通晓经学。1、为汉朝察举科目之一。《后汉书·儒林传下·魏应》:“习《鲁诗》。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后归为郡吏,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又张玄:“少习《颜氏春秋》,兼通数家法,建武初,举明经,补弘农文学。”

2、唐宋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唐制,取士之科……有明经……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

3、明清两朝称贡生为明经。《日知录·明经》:“今人但以贡生为明经,非也。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

猜你喜欢

  • 右辅都尉

    官名,汉置,俸比二千石,位次将军,掌全郡兵马及治安稽查。右辅都尉即右扶风都尉,也就是三辅都尉之一。景帝中元二年改郡尉为都尉,武帝又置三辅都尉各一人。东汉因三辅有陵园,乃复置右扶风都尉(见《汉书·百官公

  • 太子四师

    王莽为太子置四师,俸如大夫:“以故大司徒马宫为师疑,故少府宗伯凤为傅丞,博士袁圣为阿辅,京兆尹王嘉为保拂,是为四师。”见《汉书·王莽传》。

  • 掌玺

    官名。隋炀帝所置女官二十四掌之一,隶尚服局,置二员,从九品,与典玺佐司玺,掌内宫琮玺符节。宫中女官名。见“掌玺”。

  • 命妇

    受帝王封号的妇女。始于周朝,历代沿之。有内命妇和外命妇之分。详“内命妇”、“外命妇”。1、古大夫之妻称命妇。2、有封号的妇女。《后汉书·孝安帝纪》:“皇太后率大臣命妇谒宗庙。”注:“《丧服传》曰:命夫

  • 科长

    官名。①清朝矿厂丁户之头目。管理采矿之丁役,向所司领票开矿,交纳税金。如新疆等处金厂,课长领取照票之后,可领客民五十名,课金三分,交司金局兑收。②清朝陆军部、海军部、军咨府司、处所属各科之主官。掌科事

  • 太卜署

    官署名。隋朝太常寺置,有令一员、丞一员、卜师二十员、相师十员、男觋十六员、女巫八员、太卜博士二员、太卜助教二员、相博士一员、相助教一员。唐朝太常寺沿置,令一员、丞二员、卜正二员、博士二员,掌卜筮之法,

  • 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

    官名。元置,属户部。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以户部万亿宝源、万亿广源、万亿绮源、万亿赋源四库钱币事繁,置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一人,主管四库文书,照刷卷宗及收藏簿籍等事。

  • 巡阅使

    官名。民国北洋军伐时期置,为数省或数区的军政长官,掌理所辖省区的军政事务。最高级地方军政长官。北洋政府为安排大实力派的需要,设置巡阅使一职,使其控制两省以上地方,在形式上隶于陆军部管辖。巡阅使因其所辖

  • 开封左司录事

    官名。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开封府置士、户、仪、兵、刑、工六曹,设左司录事、右司录事各一人,分领六曹之事。

  • 中常大夫

    官名。金朝内侍阶官。二十五阶之第七阶,秩从五品上。官名。金置,从五品上,为内侍官。见《金史·百官一·内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