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文散官

文散官

官名合称。隋始置。散官初无文武之分。隋、唐时指不带职事的文官,授此以酬勤劳。隋有上柱国、柱国、特进、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朝散大夫、自从一品至正四品、称散实官,加文武官之德声者。高祖开皇六年(586) 又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八郎,正六品上至从九品上。炀帝大业三年(607) 皆罢。自从一品至从五品,置光禄、左、右光禄、金紫、银青光禄、正议、通议、朝请、朝散等九大夫。唐朝有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左右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中大夫、通直散骑常侍、中大夫、员外散骑常侍、中散大夫、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朝议郎、承议郎、通议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义郎、给事郎、纪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自从一品至九品。太宗贞观十一年(637) 改通议郎为奉议郎,光禄大夫以下至朝散大夫的品级略有变动。开府、特进皆给俸禄,预朝会。光禄大夫以下,朝散大夫以上无俸禄,不预朝会。朝议郎以下,黄衣执笏,于吏部分番上下承使及亲驱使。宋朝以后也称散官为散阶,完全成为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宋初分二十九阶: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正奉大夫、中奉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奉郎、承直郎、奉直郎、通直郎、朝请郎、宣德郎、朝散郎、宣奉郎、给事郎、承事郎、承奉郎、承务郎、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自从一品至从九品下。神宗元丰三年 (1080)罢。金、元以后定为四十二阶: 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光禄大夫、银青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荣禄大夫、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大中大夫、中大夫、少中大夫、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奉德大夫 (后改朝列大夫)、奉政大夫、奉议大夫、奉直大夫、奉训大夫、承德郎、承直郎、承务郎、儒林郎、文林郎、承事郎、纪事郎、从仕郎 (元改从事郎)、登仕郎、将仕郎、登仕佐郎、将仕佐郎,金自从一品上至从九品下,元改正一品至从八品。元制,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六品以下为敕授; 宣授以制任命,敕授则由中书署牒。一品至五品服紫,六品至七品服绯,八品以下服绿。明朝沿置,四十二阶: 特进荣禄大夫、特进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光禄大夫、资善大夫、资政大夫、资德大夫、中奉大夫、通奉大夫、正奉大夫、嘉议大夫、通议大夫、正议大夫、亚中大夫、中大夫、大中大夫、中顺大夫、中宪大夫、中议大夫、朝列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奉议大夫、奉政大夫、奉训大夫、奉直大夫、承直郎、承德郎、承务郎、儒林郎、宣德郎、承事郎、文林郎、宣议郎、从仕郎、征事郎、迪功郎、修职郎、迪功佐郎、修职佐郎、将仕郎、登仕郎、将仕佐郎、登仕佐郎,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分初授、升授、正二品至从四品有加授。清初沿置,仅用于封赠。

猜你喜欢

  • 接伴副使

    见“馆伴使”。

  • 典柴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王府及东、北、翼三王府的属官,分别称为典天柴、典东柴、典北柴、典翼柴。

  • 里甲

    明代基层组织或役制组织。明代在江南地区,其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多实行都图制,但在当时北方各省,如山东、北直隶、山西、陕西及河南等地,在乡、坊之下多只里、甲二级。明代初年规定,大致各州县税粮的征收,均以里甲

  • 宜都厄真

    即“伊都额真”。

  • 广谊司令

    官名。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覆实司辨验官兼提举市令司。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又分大都路总管府官属置供需府。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罢之,置广谊司,秩正三品,属大都留守司。掌和雇和买、营

  • 北选

    铨选制度。唐朝对岭南、黔中等地,因路途悬远、 土风不同, 由中央派人主持六品以下宫的选拔,称为“南选”。相对而言,在长安和洛阳的铨选,则为“北选”,一般指由吏部、兵部主持的文选、武选。金朝设科取士,以

  • 司仪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仿《周礼》司仪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宾部中大夫属官,员一人,正三命。下设司仪中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司仪”。

  • 路都总管

    官名。金置,为路总管的主官,见“路总管府”。

  • 朝寺

    官署。过去的朝寺,类似今天中央的部。晋朝潘安仁(岳)《在怀县作》诗:“登城望郊甸,游目历朝寺。”(见《文选》)。

  • 龙图

    宋朝龙图阁省称。宋朝有龙图阁,设学士、直学士等官,为侍从之荣衔。称龙图阁学士为龙图;学士等官按其等级又有俗称:学士称老龙,直学士称大 龙,待诏为小龙,直阁为假龙。参看《宋史·职官二·龙图阁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