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学

太学

学校名。周朝置为王公贵族子弟之学府,即大学,高于小学一级。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束发受教,学习成年人的各种礼仪。《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汉武帝用董仲舒建议兴太学,传授儒家经典,以博士为师,以造就官僚人才。东汉更盛,顺帝时有学舍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就读的太学生达三万。三国魏沿置。西晋初太常所置国子学,亦习惯称为太学。东晋置,又别立国学。南朝宋、齐等仅置国子学,隶太常。于国子学置太学博士,为国子诸学之一。北魏、北齐等与国子学、四门学并置,地位低于国子学,学生人数多于国子学。郡国学亦称太学。北周置,而不置国子学。隋唐五代为国子诸学之一。隋置博士五人、助教五人,学生三百六十人。高祖仁寿元年(601),罢国子学,唯立太学,仍置博士五人,总知学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旧制,博士、助教均减为二人,学生五百人。唐沿置,博士三至六人,助教亦三至六人,掌教文武官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之曾孙入学者。分五经为业,每经百人。宋朝沿置为最高学府。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置,内舍人二百人,由八品以下官员及平民子弟中招收。神宗熙宁元年(1068)增置外舍人一百人。四年行三舍法,自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徽宗创辟雍为外学。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重建。先后所设学官有国子祭酒、司业、博士、直讲、丞、主簿等。学职有学正、学录、学谕等。西夏仁宗人庆二年(1145)设,仁宗亲临祭孔仪式,并对师生分别给予赏赐。金朝设,隶于国子监,位在国子学下。置博士四人,后减二人,助教四人,后仅置一人。明清时作为国子监之俗称。详见“国子监”。


汉武帝置,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设学官,立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后汉书·襄楷传》:“太学,天子教化之宫也。”《后汉书·鲁恭传》:“(鲁恭)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学《鲁诗》。”《后汉书·和帝纪》:“赐博士员弟子在太学者布,人三匹。”注:“武帝置博士弟子,昭帝增员满百人,宣帝倍之,元帝更设员千人,成帝更增员三千人。”《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晖传》:“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猜你喜欢

  • 乡正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正二命。

  • 车仆

    官名。《周礼》春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主管戎车的队行。《周礼·春官》:“车仆,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掌戎路之萃,广车之萃,阙车之萃,苹车之萃,轻车之萃。凡师,共革车

  • 机宜

    宋朝主管机宜文字、主管书写机宜文字简称。宋代书写文书和主管机宜文字诸职,如管勾机宜文字、主管机宜文字、书写机宜文字、主管书写机宜文字,均可简称“机宜”,又可与干办公事合称为“机干”或“机干官”。

  • 王府近侍

    官名。辽朝置。亲王府侍从官。

  • 曲先塔林都元帅府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二品,设于成宗初年,掌曲先(今新疆库车)、塔林(今塔里木河)戍军。置都无帅三员,副元帅二员。后罢。

  • 左戎卫

    官署名。即左领军卫,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左领军卫。

  • 右领左右府将军

    官名。隋朝右领左右府次官,置二员,从三品,佐大将军掌领侍卫左右,供御兵仗,炀帝大业三年 (607) 罢。

  • 太子厩丞

    官名。秦置。西汉因之,属詹事。成帝鸿嘉三年(前18)省詹事官,并属大长秋。官名。汉、魏、晋等置,为太子厩长之副贰,与长共掌车马。参看“太子厩长”。

  • 国防部征购司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直属于国防部长,掌理关于国防物资的筹划与征购。设司长(中将或同等官)、副司长(少将或同等官)各一人。司内分设计划、生产、审核三组,组长为少将或同等官,组员为上尉至上校级军官或同

  • 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

    官署名。元朝地方监察机构,由提刑按察司改立,置司于杭州 (至元二十九年由平江路迁至杭州),为江南十道监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