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使

大使

官名。①代表帝王的特派使臣。《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魏书·世宗纪》正始二年六月甲子,“诏尚书李崇、太府卿于忠、散骑常侍游肇、谏议大夫邓羡,崇、忠使持节并兼侍中,羡兼黄门,俱为大使,纠断外州畿内,其守、令之徒咎失彰露者,即便施决,州镇重职,听为表闻。”②执行特殊任务的正使。《魏书·韦阆传附韦朏传》:“为荆郢和籴大使。”《北齐书·张琼传》:“天平中,高祖袭克夏州,以为慰劳大使,仍留镇之。”隋朝有安抚大使,唐朝曾置黜陟大使。宋朝有安抚大使,制置大使等,以官阶特高者充任。③唐朝节度使之一种。亲王领节度使,称节度大使,皆留京师; 由副大使知节度事,曰正节度。④ 管理具体事务之官。元朝仓库、工局及礼部所属仪凤司、教坊司、会同馆、宣政院、太禧宗禋院、两都规运提点所、御药院、窑场等均置,如仓大使、场大使、税大使等。明朝为低级官吏,宦官八局,内设诸库大使品秩较高,为正五品、正七品。清朝户部所属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员外郎之下设,三年任差,掌核文移; 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置,掌守库藏; 铸印局置,掌铸印事; 地方行政机构亦置,有仓大使、场大使、税课大使等名目,皆八品以下,乃至不入流。


官名,汉时夫余国置,掌出使,唯君命所使。《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夫余在长城之北……国有君主,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近代外交官名,掌驻某国。

猜你喜欢

  • 巴图鲁

    满语的蒙语借词,意为“勇敢”、“勇士”。清朝立有战功的武职官员往往赐此称为“勇号”。赐号有两类,一类仅称巴图鲁,另一类于巴图鲁之上再冠以他字美称。清初,赐此称者俱系满、蒙官员,故上冠清字,称“清字勇号

  • 太子药藏丞

    官名。北齐太子门下坊始置,为太子药藏局次官,置二员,八品。隋朝沿置,二员,正九品。唐朝二员,正八品上。

  • 都尉官

    官名,即都尉,详“都尉”条。《后汉书·孝桓帝纪》:“秋七月,初置太山、琅邪都尉官。”注:“《汉官仪》曰:秦,郡有尉一人,典兵禁,捕盗贼,景帝更名都尉,建武六年省,唯边郡往往置郡都尉及属国都尉。今二郡寇

  • 入内内班院

    见“入内内侍省”。

  • 宝文阁学士

    官名。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置,充侍从以备顾问。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为正三品贴职。南宋因之。官名,宋置,宝文阁,原名寿昌阁。庆历年间改名宝文阁,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英宗即

  • 行在户部

    官署名。明永乐(1403—1424)中所置北京行在六部之一。参见“行在六部”。

  • 编审

    官名。国民党政府内政部设置,员额八人,掌内务行政中各项编审工作。教育部所属国立编译馆亦置,分编审、编审员与特约编审。参见“编译馆”。

  • 内馆监督

    官名。清朝理藩院所属内馆之主官。管理内札萨克年班来京人员所居馆舍之事。额设一人,以六部保送之司官充任,每年一更代。下设大吏四人,小吏八人等佐理馆务。另有捕盗章京一人,由步军统领衙门派充,专司保护蒙古人

  • 普通司

    官署名。清末学部所属机构。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设。掌师范、中、小学校,各以其法定规程,稽督课业。辖师范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三科。置郎中二人,总理司务,下设员外郎、主事,分司各职。

  • 委署翼长

    见“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