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司礼监

司礼监

官署名。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置,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二十八年改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又设长随、奉御,正六品。后改置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六科廊掌司、典簿无定员。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严关防门禁,催督光禄寺供应等事。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太监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凡每日章奏,除皇帝亲批数本外,例由众太监用朱笔楷书分批,再由内阁拟诏谕颁发。秉笔太监中最受皇帝宠幸者往往兼掌东厂。故司礼监为宦官衙门第一署。清顺治十年(1653)沿置,为十三衙门之一。十八年重立内务府,遂裁。


官署名。明置,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掌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硃。见《明史·职官三·宦官十二监》。

猜你喜欢

  • 北王府舍利军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置,属北面军官,统五院部皇族之从军者。

  • 导官署丞

    官名。即导官丞。

  • 汧池苑

    官署名。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置,北京苑马寺六监二十四苑之一,属涿鹿监。设圉长一人,从九品,下分各群,设群长,掌牧养马匹,以备军需。永乐十八年并入太仆寺。

  • 乡议事会

    乡自治组织的议决机关。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其中规定,乡指人口不满五万的村庄屯集地方,与城镇同为乡以下的行政区划。北洋政府沿置,其区域各以原来的境界

  • 省闼

    皇宫内的官署。《后汉书·何进传》: “中官在省闼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胶固内外。”皇宫内的官署。《后汉书·何进传》:“中官在省闼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膠固内外。”

  • 粟客

    官名。战国楚置。楚国官印文:“郢粟客鉥。”参见石志廉《战国古玺考释十种》(《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一九八二年第二期)。

  • 大司田

    官名。又称“大田”。主农事。春秋战国齐置。《管子·小匡》: “垦草入邑,辟土聚粟,多众尽地之利: 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

  • 大行台尚书右丞

    官名。北魏、东魏、西魏置。多省称为大行台右丞。属大行台,职掌同尚书右丞。多由大行台郎中迁任。唐初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置一人,掌分司纠正省内,正四品下。高祖武德八年(625)罢。参见“大行台”。

  • 长安门仓

    官署名。明朝南北两京均设,隶户部及南京户部,各副使一人,未入流,掌粮草储出诸事。

  • 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

    官署名。秩正二品。宪宗时,置开平府; 世祖中统四年(1263),改上都路总管府; 至元三年(1266)给留守司印,皇帝巡狩时行留守司事,皇帝回京后复旧。十八年(1281),并为上都留守司兼本路都总管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