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兵部员外郎

兵部员外郎

官名。①兵部头司兵部司次官。隋文帝开皇六年(586) 始置一员,掌本曹籍帐,侍郎缺则代理曹事。炀帝大业三年(607) 罢,后又置兵曹承务郎行其职。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复旧,置二员,一掌武官贡举及杂请之事,一掌判南曹,每岁选人,审核其解状、簿书、资历、考课。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司改名司戎员外郎、夏官员外郎、武部员外郎,寻各复旧。从六品上。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六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成为职事官,置一员,与兵部郎中协助尚书、侍郎参掌本部事务,正七品。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兼领职方司,其后或又兼领驾部、库部司。若从军或将命于外,则假以为宠。②兵部佐官。辽为南面朝官,金、元为兵部尚书佐贰官,分掌部务,位次于郎中,从六品。明初置,正六品,旋罢。清初亦置,后罢。③兵部诸司员外郎统称。如隋、唐、五代、两宋之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员外郎,明清之武选 (总部、司马部)、职方、车驾、武库员外郎,清初之督捕员外郎等。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缺,则掌管其曹事。其后,历代皆置。唐朝兵部员外郎则掌贡举、杂请等事。宋朝兵部员外郎参掌兵部副职之事。兵部尚书为长官,侍郎为副贰,与尚书共掌兵卫、武选、车辇、甲械、厩牧之政令,郎中、员外郎参掌。建炎二年(公元1129年)诏兵部兼职方,即兼掌国家图籍等事。见《隋书·百官志下》、《新唐书·百官志》、《宋史·职官二》。

猜你喜欢

  • 道署司法人员

    官类名。北洋政府时期由于财政困难,高等审判厅的分厅、分庭并未普遍设立,为求补救起见,在道尹公署附设司法人员二至三人(由道尹遴选谙熟法律的合格人员充任)以受理上诉案件。可以由道署司法人员迳行判决执行的案

  • 区保安司令

    官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其职掌为指挥监督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区内各县、市的“保安”团队,水陆公安、警察等武装组织和军务事项。常由行政督察专员兼任,司令部与专员公署合署办公,置副司令一人,参谋一至二人,军法

  • 铎司马

    官名,汉置,掌执铎。《后汉书·礼仪下·大丧·大驾》:“铎司马八人,执铎先。”铎,大铃。

  • 州门下督

    州门下吏名。北魏司州有门下督,见《八琼室金石补正》一三《校官郎淳于道等残刻》;扬州亦有门下督,见《魏书·灵征志下》。职主州府兵卫。

  • 纹锦总院提领

    官名。元置,为纹锦总院长官,掌织诸王百官所用缎匹。见《元史·百官一》。

  • 辨验筋角翎毛等官

    官名。元置,属武备寺,员额二人,掌对于制造箭矢的原料筋角翎毛质量的判别。

  • 稍伯下大夫

    即“小稍伯下大夫”。

  •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

    官名。清末临时派往各国考察宪政之高级官员。光绪三十一年(1905)始置,初为五人。三十三年后续置。无定额,特简。多为从一品、正二品官员。掌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提出报告与建议,以供采择。

  • 备箭固山达

    参见“司矢”。

  • 功课

    上级官员对所属下级官吏功绩的考核叫功课。《后汉书·百官一·太尉》:“公一人,本注曰: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