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六司

六司

① 内官合称。隋朝内官置司令、司乐、司饰、司医、司筵、司制,各三人,合称六司。分属六尚所辖,分掌图籍法式、音律、簪珥花严、方药卜筮、铺设洒扫、衣服裁缝等事。炀帝时 (605—618) 增为二十四司。② 官署名称。唐朝各州佐治之官分属六曹,即功、仓、户、兵、法、士,亦称六司。参见“六曹”。


1、女官名,隋置。指司令、司乐、司饰、司医、司筵、司制。《隋书·后妃传序》:“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一尚宫,管司令典琮;二尚仪,管司乐典赞;三尚服,管司饰典栉,四尚食,管司医典器;五尚寝,管司筵典执,六尚工,管司制典会。”

2、指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六官。也叫六曹。见《旧唐书·职官三》大中下都督府、上州、中州。

猜你喜欢

  • 哈的

    一作合的,又称哈的大师。伊斯兰教法官称号。元朝于伊斯兰教徒聚居区设哈的,朝廷设回回哈的司作为管理伊斯兰教徒的机构。武宗至大四年(1311),罢回回哈的司,命哈的太师只管掌教念经,回回人所有刑名、户籍、

  • 北寺

    官署名。明朝北京大理寺的省称。因与南京大理寺相别,故名。

  • 太后两宫卫尉

    官名。金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置,秩正三品。其副职为副卫尉,秩从四品。

  • 官名。武官统称。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国设中尉,掌京师警卫。各国又设国尉、都尉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县、郡所设掌一县或一郡之兵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太尉等,

  • 职方司

    官署名。即“职方清吏司”。官署名。(1)隋始置,为兵部四司之一。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唐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掌地图、城隍、镇戍、烽候、防人道路的远近及

  • 左右司直郎

    官名。明置,分属左右春坊,与左右清纪郎共掌弹幼宫僚,纠举职事。员额各二人,秩从六品,不常设。

  • 翰林医学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置,为从九品医官阶官。医官名,也是医官官阶名。宋设此医官,供内诗。见《宋史·职官九·医官》。

  • 五军都督府

    官署名。明朝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的简称,为明代最高统军衙门。明太祖初置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分置五军都督府,分领在京各卫所(唯锦衣卫等亲军卫、上直卫不隶王府)及在外各都司、卫所。永乐

  • 小整事

    官名。吐蕃官,曰喻寒波充,与大相、副大相、都护、内大相、内副相、小相、整事大相、副整事等共任国事。

  • 敕葬

    官场用语。宋朝大臣、贵戚死,皇帝派宦官监护丧葬,称敕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