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京畿都漕运使司

京畿都漕运使司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78)改原行省漕运司而置,隶户部。二十四年,分立内外两运司,领在京诸仓出纳粮斛及新运粮提举司站车运粮公事。为正三品衙门,设运使二人,下设同知、副使、判官各二人。领新运粮提举司、京师二十二仓、通惠河运粮千户所等。明初沿置,设漕运使,正四品,掌漕运之事。洪武十四年(1381)罢。永乐(1403—1424)后改设漕运总兵官,景泰(1450—1456)后改设总督掌其事。


官署名。元置,总管漕运事务。其官有:运使二员,正三品;同知二员,正四品;副使二员,正五品;判官二员,正六品;经历一员,正七品;知事一员,从八品;提控案牍兼照磨二员。见《元史·百官一·京畿都漕运使司》。

猜你喜欢

  • 廷推

    任官方法。明朝定制,凡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除奉特旨外,多由朝廷大臣推举二三人选,经皇帝选任。侍郎以下及祭酒等官,则由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官员推选。在外督、抚大员,则由吏部主持,九卿皆参与推选。其余官员均不

  • 承禄署

    官署名,汉置,属中藏府,掌办宫中俸禄赏赐之事。《后汉书·孝桓帝纪》:“甲申,中藏府承禄署火。”参看“中藏府”条。

  • 浙东海右道提刑按察司

    官署名。元朝置。掌地方监察。设于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置司绍兴府,监治婺州、绍兴、庆元、建德、衢州等路。二十六年,移司于婺州路(今浙江金华)。二十八年,改肃政廉访司。

  • 抚西将军

    官名。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 置,与抚东、抚南、抚北将军合称四抚将军。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三班,地位相当于征西将军。

  • 秤子

    宋朝下设役职名。掌仓库出纳用秤,差下户充当,或招募。参见“库子”。公人名。宋代州役之一,掌仓库出纳用秤。一般差下户充任或出于招募。

  • 小冢宰

    小冢宰上大夫的省称。官名。北周置,为上大夫。《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昉又求小冢宰。”注:“后周置小冢宰,上大夫也,六命。”

  • 伊吾都尉

    官名。三国魏置,西晋、十六国前凉沿置。主伊吾(今甘肃安西以北)一带军务。魏、晋皆七品。见《魏书·私署凉州牧张寔传》。官名,三国魏置,掌伊吾军务。西晋、十六国前凉沿置。

  • 羽檄

    即羽书。皇帝征召军队的一种文书。上插鸟羽,表示紧急,必须尽快传递。《汉书·高帝纪》:“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颜师古注: “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

  • 工部四科

    官署名。明洪武八年 (1375),因事务繁剧,于工部增置,科设尚书、侍郎、郎中各一人,员外郎二人,主事五人,照磨二人。十三年罢。

  • 大资

    宋朝资政殿大学士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