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朝官

中朝官

中朝官又称内朝官,指在宫中接近皇帝的官员,如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汉代自武帝以后,朝官分为中朝官和外朝官。外朝官指在宫外任职的朝官,指丞相以下的正规官员。


官类名。自秦至汉武帝以前,政务中枢除皇帝以外,掌握实权的就是丞相。丞相辅佐皇帝,总理政务,在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不但百官从命唯谨,就是皇帝也要对其优礼相待。汉武帝为了削夺丞相权力,加强君权,开始重用文武侍从之臣,逐渐形成了中朝官和外朝官。中朝官由皇帝直接差遣不专任行政职务,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为外朝官相对而言。《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大司马在西汉仅为“加官”,冠于将军名衔之上,以示其地位特别荣宠。武帝时的将军只领兵出征,并不参与朝廷政治,到昭帝与宣帝时代,从霍光开始,才以大司马大将军的名义辅政,领尚书事,为中朝的首领,实际权力在丞相之上。臣下奏事由尚书呈皇帝时,必须通过辅政的大司马,并用正副两封,副封由领尚书事的大马司开拆,正封转奏皇帝。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于是将军亦为内朝所属。其他如常侍、侍中、散骑、诸吏等也都是“加官”称号,孟康漏举了诸曹、给事中两个名号。这些加官,多加诸列侯、将军、卿大夫、郎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至郎中等官员的头衔上。凡加有上述加官名号的,均有出入宫廷之权,经常在皇帝左右办事。其中侍中、中常侍随侍皇帝;左右曹就是分科办事的尚书;诸吏掌察举不法,散骑得随皇帝乘舆;给事中是在内廷行走之意,大臣一加此衔,就一身而兼中朝、外朝两重身份。中朝官的权力甚重,如果丞相、御史大夫一旦违法,皇帝总是交付中朝官论议,提出处分意见以供皇帝参考。东汉时虽仍有“中朝”之名,但实权远比不上西汉的隆重。

猜你喜欢

  • 高才未达沉迹下僚科

    科举制举之一。唐代设置,属不遇类科目。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诏举,吴巩及第。

  • 庶长

    ① 官名。春秋时秦国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其他各国的卿。《左传》襄公十一年:“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② 爵名。战国秦置。意即众列之长。有左庶长、右庶长、驷车庶长、大庶长等名,分别为二十等

  • 掌乐

    官名。隋炀帝所置女官,隶尚仪局,为司乐、典乐之属,员四人,从九品,协掌音乐。唐朝沿置,四人,正八品,协掌内宫弦乐及诸乐陈布之仪。金朝沿唐制,品秩、职掌皆同。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尚仪局置,为女官

  • 北京临潢路提刑司

    官署名。金朝地方九路提刑司之一。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六月,置于北京临潢路。掌纠察黜陟、劝农采访、管领屯田及镇防诸军。设使、副使领司事,秩正三品、正四品。下设判官、知事等官。

  • 汤沐食侯

    爵位名。南朝梁始置,秩五品。陈制同梁。

  • 精膳署署长

    官名。清末置,属典礼院。掌管筵宴,备办祭品,稽核各项典礼应用的酒醴、牲牢、庶羞等。所属有佥事、录事若干人。

  • 肴藏署丞

    官名。即肴藏丞。

  • 神厨院

    官署名。唐朝太常寺四院之一,掌藏大享所用,禀食及器具。

  • 弥宗

    官名。周朝置。《逸周书·王会》:“为诸侯之有疾病者,阼阶之南祝淮氏,荣氏次之,珪瓒次之,皆西面,弥宗旁之。”孔晁注:“弥宗,官名。”

  • 从政

    出仕做官。《论语·雍也》: “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