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头山

龙头山

①在今江西万安县东。《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万安县:龙头山在“县东二十里。高数百丈,周回十里,形如几案,一名案山。上有仙坛及龙峡。又有仙圣、罗汉二岩。龙溪水出其左,西入赣江”。

②在今广西阳朔县东北。《舆地纪胜》卷103静江府:龙头山“在阳朔县北一里。其南双山者攒眉山也。下有佛阁”。明曹学佺《广西名胜志》卷2阳朔县:“龙头山高百余丈,以形似而名。”

③在今四川雷波县西南百余里小沟乡北。产铅。清乾隆末曾开采,咸丰中废。

④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四十余里。《清一统志·曲靖府》:龙头山“在寻甸州东四十余里。地名九曲里。下有三沟水合为河,流入东川府界”。

⑤在今甘肃文县西北。《寰宇记》卷154文州曲水县:“龙头山在县西七里。从故松州党藂山来,至当州石马水口绝。其山如龙头。”


(1)又称葑山。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涧桥村。为一突入东太湖的半岛,犹如龙头取水,故名。山下鱼池成片,藕塘阡连。“葑山芰荷”,是东山佳景之一。山南有葑山寺,明嘉靖年间建。东厢为诉月楼。清乾隆帝南巡时,曾题“䖝二”匾额,寓意这里景色怡人,“风月”无边。(2)在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交界处。山峰连绵如长龙,因名。山体由砂页岩构成。最高点海拔 1368 米。山南麓有锅状陨石坑,直径3.2千米,深250米,面积约8平方千米。山上林木茂密,产马尾松、杉木和竹等。


猜你喜欢

  • 中度桥

    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南五里,跨滹沱河上。《资治通鉴》:五代晋开运三年(946),契丹入侵, 自易、定趣恒州,晋杜威御之,“至中度桥, ……契丹焚桥而退”。即此。在今河北省正定县东南,跨滹沱河上。《资治通鉴

  • 半拉山

    即今辽宁黑山县东北七十里半拉山镇。《清史稿·地理志》 新民府镇安县:“东北有半拉门市镇。”

  • 平洲河

    在今贵州平塘县南。《明一统志》卷88都匀卫:平洲河“在平洲六洞长官司南。水中有洲,土人开肆贸易其上”。

  • 遂安县

    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新定县置,属新安郡。治所在今浙江淳安县 (排岭镇) 西南仙居村附近。隋开皇九年 (589) 省。仁寿三年 (603) 复置,属睦州。大业初属遂安郡。唐武德四年 (621)徙

  • 白沙江

    ①在今广西平南县南。源出桂平县东南沙坡,东北流入平南县境,于武林镇西入浔江。《清史稿·地理志》 浔州府平南县:“浔江自桂平入……白沙江自桂平东北流注之,东入藤县。”②即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之安宁河。《水经

  • 热水

    在今河北蔚县西。 《水经·㶟水注》: 热水“出绫罗泽,泽际有热水亭,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即此。

  • 打狗港

    即今台湾高雄市高雄港。清康熙间蒋毓英《台湾府志》卷3:打狗仔港“在观音山庄打狗山下。其港口有巨石裂成一门,门甚窄,仅容一舰,中有港可泊船”。

  • 南午岭

    在今浙江东阳市南。《方舆纪要》 卷93东阳县: 南午岭在 “县南十里,温、处、台、闽取途处也。嘉靖三十三年,倭贼自仙居来犯,官军御却之于此”。

  • 桐木镇

    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南三皇乡北桐木村。明属永宁州,置土巡司于此。(1)古镇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西南桐木。明置巡检司于此。(2)今镇名。(1)在江西省上栗县东北部。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7.1万。

  • 迁尉垒

    东晋义熙六年(410)刘裕筑,在今江苏南京市西秦淮河口。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筑,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秦淮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