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关

阳关

①春秋鲁地,后入齐。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约六十里汶水东。《左传》:襄公十七年(前556),齐攻鲁,使“高厚围臧纥于防,(鲁)师自阳关逆臧孙,至于旅松”。又定公七年(前503),“齐人归郓、阳关,阳虎居之以为政”。

②战国时巴国置,为巴国三关之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北石洞关。《华阳国志·巴志》:“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水经·江水注》:“江水东径阳关巴子梁,江之两岸犹有梁处,巴之三关,斯为一也。延熙中,蜀车骑将军邓芝为江州都督治此。”据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载:西晋末,李雄曾于阳关置垫江县。一说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南永丰场。三国蜀汉刘备又置关。《华阳国志·巴志》:“延熙中,车骑将军邓艾为都督,治阳关。”

③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一百三十里古董滩西。《汉书·地理志》 敦煌郡龙勒县:“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元和志》卷40寿昌县:“阳关,在县西六里。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本汉置也,谓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唐诗人王维送其好友元二的《渭城曲》:“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指此。

④聚名。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后汉书·光武纪》: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讨更始军,“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李贤注:“聚名也。在今洛州阳翟县西北。”《水经·颍水注》:“颍水东南流径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


(1)春秋鲁地,后属齐。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南汶水东岸。《左传》定公七年(前503年):“齐人归郓、阳关。”八年:“阳虎入于讙,阳关以叛。”即此。(2)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水经注·颍水》:“颍水东南流经阳关聚。”西汉末,王莽征天下兵,刘秀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关,即此。(3)即今重庆市东石洞关。三国蜀汉延熙中邓芝以江州都督治此。(4)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


猜你喜欢

  • 文源阁

    在今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遗址公园内。清《日下尊闻录》卷5:“圆明园水木明瑟之北稍西为文源阁,与文华殿后之文渊、避暑山庄之文津阁,皆以贮四库全书。”清咸丰十年(1860),为英法联军所焚毁。

  • 绥越郡

    南朝陈置,治所在绥越县 (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南)。辖境相当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南境。隋废。南朝陈置,治绥越县(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南)。属桂州。辖境相当今富川瑶族自治县一带。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 高雷道

    1914年依前高雷阳道改置,属广东省。治茂名县 (今广东高州市)。辖境约当今广东信宜、阳春、阳江以西及雷州半岛地区。1920年废。1914年6月以清末高雷阳道区域置,治茂名县(今广东茂名市)。属广东省

  • 南称桑巴尔土司

    即桑巴尔土司。驻牧地在今青海囊谦县西北扎曲南岸。

  • 小溪隘

    在今福建上杭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8上杭县:小溪隘“在县西南百里。《志》云,县西南百二十里曰溪南三图,与潮之大埔接壤,有上下二水,为盗贼巢穴。荡平后,立抚民馆于小溪隘之西坪,诸巢可虑者,惟此为最。今

  • 穷来埲

    在今贵州荔波县东。《清一统志·都匀府》 “蒙石埲”条下:“又穷来埲,在县东。旧皆置土巡检。”

  • 黄安县

    ①西魏改华阳县置,为华原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南一百二十里王河镇。隋属普安郡。唐武德初属始州,先天二年 (713) 改属剑州,天宝初又属普安郡,乾元初复属剑州。唐末改为普成县。②明嘉靖四十二年 (1

  • 桐木镇

    在今广西永福县西南三皇乡北桐木村。明属永宁州,置土巡司于此。(1)古镇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西南桐木。明置巡检司于此。(2)今镇名。(1)在江西省上栗县东北部。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7.1万。

  • 新招水

    即今广东广宁县南之宾亨河,为绥江支流。《舆地经胜》 卷96肇庆府: 滑水,“ 《图经》云: 在四会县西南二百五十里。源出康州悦城界,合新招之水,注于江”。《方舆纪要》 卷101广宁县:新招水 “在县西

  • 羚羊峡

    一作零羊峡。又名高要峡、高峡山。在今广东肇庆市东北。《元和志》 卷34端州高要县: 羚羊峡 “在县东。水行三十里。吴步骘为交州刺史,兴军取南海,衡毅、钱博等领兵逆之,战于峡口,毅、博等军败,投水死者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