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威县
亦作色威县。在今四川色达县。清宣统三年(1911)拟置,因辛亥革命,未果。
亦作色威县。在今四川色达县。清宣统三年(1911)拟置,因辛亥革命,未果。
即今河北崇礼县及张家口市境之清水河。《魏书·道武帝纪》:登国二年(387),“帝幸宁川”。《水经·㶟水注》:于延水又东,左与宁川水合。水“出西北,东南径小宁县故城西,东南流注于延水”。古
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1江华县:“禾田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五里。高险难升,旁多沃壤。岁尝丰。”
隋开皇元年 (581) 置,治所即今河北易县。《元和志》 卷18易州: “因州南十三里易水为名。” 开皇十六年 (596) 置易县为州治。大业初改为上谷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名易州,天宝元年
在今江西金溪县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金溪县: 福水在 “县南十里。源出南城县界,经梅峰北至鼓楼冈,折而西至临川界,会百门港水”。
即今山东曲阜市北二十六里吴村镇。清乾隆《曲阜县志》卷36:“吴孙集,有集。”
即今河南叶县南四十八里辛店乡。清同治《叶县志》 卷2: 县南有 “南辛店”。
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乡。为唐焉耆都督府故址。
元置,属阳江县。在今广东阳西县西南上洋镇南。明万历九年 (1581) 并入双恩场。
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东汉置征羌县于此。《水经·颍水注》:大水东南径召陵县故城南,“又东南径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
南朝陈置,属汉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黄陂县西南。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