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州

秦州

①三国魏分陇右置,因秦邑以为名。后省入雍州。西晋泰始五年 (269) 分雍、凉、梁三州复置,治所在天水郡冀县 (今甘肃甘谷县东)。太康三年(282) 废。七年 (286) 复置,徙治上邽县 (北魏曾改为上封,今甘肃天水市)。辖境相当今甘肃定西、静宁二县以南,清水县以西及陕西凤县、略阳和四川平武、南坪及青海黄河以南、贵德以东地。其后逐渐缩小。隋大业初改为天水郡。唐武德初复曰秦州,开元二十二年 (734) 移治成纪县 (今甘肃秦安县西北)。天宝元年 (742) 还治上邽县,改为天水郡。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秦州。宝应后陷于吐蕃。大中三年 (849) 收复,复移治成纪县。北宋又移秦州及成纪县于今天水市。明洪武二年 (1369) 省成纪县于入州,属巩昌府。清雍正七年 (1729) 直隶甘肃省。辖境相当今天水市、秦安、清水、两当、西和、礼县、徽县、成县等地。1913年降为天水县。北魏正光五年 (524),州境各族人民推羌人莫折大提为帅起义。唐宋时产银、铜、铁。明洪武初设茶马司于此,与各族进行贸易。

②东晋末谯纵侨置于涪城 (涪县),在今四川绵阳市涪江东岸。《晋书·谯纵传》: “攻 (毛) 璩弟西夷校尉瑾于涪城,城陷,瑾死之,纵乃自号梁、秦二州刺史。” 后废。

③十六国北凉置,治所在张掖县 (今甘肃张掖市)。后废。

④南朝梁置,治所在秦县 (今江苏六合县西北)。侯景改置西兖州,北齐复曰秦州。陈改为义州,寻废。


西晋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三州置,治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东)。太康七年(286年)移治上邽县(今天水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定西市、静宁县以南,清水县以西,陕西省凤县、略阳县、四川省平武县以北,青海省黄河以南贵德县及甘肃省临潭、迭部等县以东的渭河、西汉水、白龙江上游和洮河流域等广大地区。其后辖境缩小。北魏渭河上游以西分属河州、凉州;西汉水上游西部属宕昌、邓至,东部属梁州。唐属陇右道。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武山县以东的渭水上游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因地震移治敬亲川(今秦安县西北),天宝元年(742年)迁还旧治。宝应元年(762年)地入吐蕃。大中收复,三年(849年)移治成纪县(今秦安县西北,北宋移今天水市),置天雄军节度使治此。宋为秦凤路治。金属凤翔路。元属巩昌路。明属巩昌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直隶甘肃省。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天水、秦安、清水、两当、西和、礼县、徽县、成县等市县地。1913年废,改本州为天水县。“州在陇山之外,号为富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宋代为木材重要产地。


猜你喜欢

  • 护驾池镇

    一作傅家池集。即今河北深州市东南护驾池乡。《清一统志·深州一》:傅家池集“在州东南五十里。旧受滹沱河水, 自河北徙,池亦淤塞。今名干河崖。明初置巡司于此,后裁”。

  • 火炉铺

    即今四川武隆县东北火炉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89涪州:火炉铺“在州东三百一十里”。

  • 西延

    即今广西资源县。元至正中置巡司于此。清雍正八年(1730)移全州州同驻此。1935年于此置资源县。

  • 曳咥河

    一作多逻斯川或里移德建河。今新疆北部,流入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境之额尔齐斯河。一说指今玛纳斯河。《旧唐书·突厥下·阿史那贺鲁传》:显庆二年(657),讨阿史那贺鲁,“(苏)定方行至曳咥河西,贺鲁率胡禄居

  • 虎猛县

    西汉置,属西河郡,为西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红庆河乡古城。《汉书·匈奴传》: 王莽天凤元年 (14),匈奴伊墨居次云,须卜当 “遣人之西河虎猛制虏塞下”。即此。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

  • 铁幡竿渠

    元上都渠名。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元史·郭守敬传》: 大德二年 (1298),“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即此。

  • 凌霄峰

    ①在今江西星子县北四十三里庐山。《舆地纪胜》 卷25南康军: 凌霄峰 “在庐山昭德观之北。岩石玲珑,周回道左,巉岩万状,乔木干霄。前对五老峰如宾客。此山之绝致也。有朋真尼院,依岩而居”。②即凌霄山。在

  • 道兴寨

    即今山西沁县西南道兴村。《清一统志·沁州》: 道兴寨 “在州西少南二十里”。

  • 沙川

    在今甘肃舟曲县西。《方舆纪要》卷60西固城军民千户所:沙川“在所西十里。有桥跨其上。……北入于白水江”。

  • 睢澨

    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左传》: 成公十五年 (前576),“登丘而望之,则驰。骋而从之,则决睢澨,闭门登陴矣”。杜注: “澨,水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