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头城

石头城

①简称石头。又名石首城、石城。俗称鬼脸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上。本战国楚金陵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城石头”,从此改名石头城。六朝时,江流紧迫山麓,城负山面江,南临秦淮河口,当交通要冲,为建康军事重镇。《陈书·后主纪》:祯明二年(588),“大风至, 自西北激涛,水入石头城”。隋开皇九年(589)平陈,于此置蒋州。唐武德四年(621), 为扬州治所。九年,扬州移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此城遂毁,但仍为防守据点。《新唐书·韩滉传》:唐建中四年(783)朱泚作乱,韩滉曾“筑石头五城, 自京口至玉山”。同书《李锜传》载:元和二年(807),“筑石头城,谋据江左”。北宋以后,长江主流向西北移徙,城西淤为平地,失去当年雄据之势,古城也荡然无存。今残存城垣为明初扩建应天府城时所修筑。因长年风化剥蚀,石屋凹凸不平,故俗称“鬼脸城”。

②即陌城。在今江苏吴江市北。《寰宇记》卷91吴县:石头山(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江边(按,《清一统志》作“吴江县北”)。一名陌城是也。《吴地记》云: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后悔之,与群臣临江作塘,创设祭奠,百姓缘为立庙”。


简称石城,又称石首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本战国楚金陵邑,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重筑改名。因城基利用天然岩石凿成,故名石头。东晋义熙初又加固。长江主流紧迫山麓,城负山面江,南临秦淮河口,当水路交通要冲,形势险固,故有“石城虎踞”之称。三国吴、东晋、南朝建都建康(吴名建业,今南京市),倚此为守卫都城的军事重镇。隋平陈,于此置蒋州。唐武德三年(620年)为扬州治所,九年扬州移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此城遂废。建中、元和时又曾一度修筑。北宋以后,长江主流逐渐向西北徙移,城西一带悉淤为平陆,无复以前雄踞之势。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处为17米。宋以前西侧濒临长江,形势险要。六朝时为水师驻地。


猜你喜欢

  • 渚阳城

    即张城。在今河北邢台市东。西汉为张县治。《元和志》 卷15任县: 张城 “一名渚阳城,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汉张县也”。《晋书·石勒载记》: 晋将王浚遣督护王昌及鲜卑段就六眷等部众五万余以讨勒,“就六眷屯

  • 蔡家路镇

    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北蔡路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川沙县北有 “蔡家路”。

  • 氶水

    一名承治水。即今山东枣庄市南峄城大沙河。《元和志》卷11承县:“县西北有承水。”源出山东枣庄市北车梢峪,曰沧浪渊。南流会许池水,东南流入运河。西汉置氶县以此。

  • 雅集亭

    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山半。内刻雅集图,为沈石田觞咏处。

  • 北庄集

    即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大北庄。旧属峄县,民国时有县佐驻此。

  • 石码镇

    明置,属海澄县。即今福建龙海市驻地石码镇。当九龙江入海之口,北达郡城之要津, 明时有兵戍守。清康熙时筑城,驻通判分防。民国初改置县佐,南靖、龙岩、平和诸县出口商货皆汇集于此。在福建省龙海市中部、九龙江

  • 亳姑

    即蒲姑。又作薄姑。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南十五里 (寨郝镇北七里)。《书序》: “周公在丰将没,欲葬成周。甍,成王葬于毕。告周公,作亳姑。” 又说:“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 亳姑即蒲姑,即齐太公所封

  • 金墅镇

    即今江苏吴县西北五十里金墅。地处金墅港入太湖之口。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长洲县:“金墅镇在城西北五十里。”

  • 芜湖

    在今安徽芜湖县北咸保、张镇诸乡间水阳江两岸。原为一片沼泽地。《寰宇记》卷105芜湖县:“芜湖,长七里,在县界”,并谓县“在芜湖侧。以其地卑畜水泞深而生芜藻,故曰芜湖”。其说显系附会。实则芜亦作无,与于

  • 拉里宗

    亦作嘉黎宗。在今西藏嘉黎县西北嘉黎。原西藏地方政府设拉里宗。1959年改设嘉黎县。又称拉日宗、嘉黎宗。1912年置,治今西藏自治区嘉黎县城西北嘉黎。1960年撤销,改设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