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县
南齐置,属东宕渠郡。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县南青居镇。梁大同中为新兴郡治。西魏属清居郡。隋属涪陵郡。唐武德初属合州,天宝初属巴川郡,乾元初复属合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入南充县。
古县名。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南充市东南青居。属东宕渠郡。西魏改为青居县。隋开皇初复改为汉初县,属涪陵郡。开皇十六年(596年)移治今四川省岳池县西南。唐、宋属合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
南齐置,属东宕渠郡。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县南青居镇。梁大同中为新兴郡治。西魏属清居郡。隋属涪陵郡。唐武德初属合州,天宝初属巴川郡,乾元初复属合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废入南充县。
古县名。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南充市东南青居。属东宕渠郡。西魏改为青居县。隋开皇初复改为汉初县,属涪陵郡。开皇十六年(596年)移治今四川省岳池县西南。唐、宋属合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
亦名武山。又名平山、太和山。在今湖南常德市西三十里。光绪 《湖南通志》 卷23引明杨嗣昌 《河洑山记》: “河洑山者,山下出泉,伏流而入于河,故相传谓河洑山也。”
①唐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置,治所在太原县(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辖境相当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和阳泉市、平定、寿阳、昔阳、盂县等地。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复为并州,移治阳曲县
唐乾宁二年 (895) 置,治所在昌州 (今四川大足县)。领昌、普、渝、合四州,辖境相当今安岳、乐至、荣昌、大足、永川、合川、重庆、江津等市县地。后废。
古道路名。亦作清溪关路。唐自四川西部通向云南的重要道路。系在汉灵关道的基础上不断展筑而成。起自黎州 (今四川汉源县北清溪镇) 渡大渡河南行,出清溪峡 (今四川汉源县西南),沿越嶲河谷,越小相公岭,转安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北双泉之上。北宋苏轼 《泂酌亭诗序》 曰: “丁丑岁六月,轼南迁过琼,始得双泉之甘于城之东北隅,以告其人,自是汲者常满。泉相去咫尺而异味。庚辰岁六月十七日,迁于合浦,复过之,太守承议
在今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黄寺路北。是清顺治九年(1652)为来京朝见的西藏黄教领袖达赖五世所建的住锡之所,故有“达赖庙”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黄寺被拆除,现仅存寺西的班禅六世塔院。又称黄寺。
明初改木当长官司置,属贵州卫。后属定番州。在今贵州惠水县南百四十里。
即今河北威县东北雪塔乡。明嘉靖 《威县志》 卷2: 雪塔集 “在县东北六十里”。
即今安徽定远县西北九十里炉桥镇。《清一统志·凤阳府二》:北炉桥寨“在定远县西。本朝雍正八年,移主簿驻此”。在今安徽省定远县西炉桥。清雍正八年(1730年)移定远主簿驻此。
元察合台汗国属地。即今新疆呼图壁县。《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古塔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