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城郡
隋大业初置,治所在柳城县 (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山海关以东,辽宁大小凌河流域、锦州、朝阳以西地区。唐武德元年 (618) 改置营州。天宝元年 (742) 复改为柳城郡。乾元元年(758) 仍改为营州。
隋炀帝初置,治柳城县(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锦州、朝阳等市县大部与葫芦岛、绥中、兴城等市县全部以及河北省秦皇岛市小部分。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营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复改柳城郡,乾元元年(758年)改为营州。
隋大业初置,治所在柳城县 (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山海关以东,辽宁大小凌河流域、锦州、朝阳以西地区。唐武德元年 (618) 改置营州。天宝元年 (742) 复改为柳城郡。乾元元年(758) 仍改为营州。
隋炀帝初置,治柳城县(今辽宁朝阳市)。辖境约当今辽宁省锦州、朝阳等市县大部与葫芦岛、绥中、兴城等市县全部以及河北省秦皇岛市小部分。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置营州都督府,天宝元年(742年)复改柳城郡,乾元元年(758年)改为营州。
亦作河楼湍。北宋置,属大足县。即今四川大足县。《寰宇记》 卷88大足县: “今治在河楼湍,东临赤水。”
西藏古代族部名。即窣勃野、宝髻、不夜、弗夜,亦作勃悉野、勃窣野。故地在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包括乃东、穷结等县境。唐杜佑 《通典·边防》: “ (吐蕃) 始祖赞普, 自言天神所生,号 “鹘堤悉补野”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属嶍峨州。治所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南郊中古城。二十六年(1289)废。古县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南中古城。属嶍峨州。二十六
即大宁场。在今四川巫溪县北三十里宁厂镇东,后溪河注入大宁河处北岸。
又名苌道城。即今河北廊坊市旧州乡西北五里北常道村。《三国志· 魏书 · 三少帝纪》: 甘露三年 (258),陈留王奂 “封安次县常道乡公”。即此。即“常道乡”。
在今江苏淮阴市东南。秦置亭于此。《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索隐》: “按 《楚汉春秋》 作 ‘新昌亭长’。”
①亦名龙门江。在今广西钦州市南龙门港镇。《方舆纪要》卷104钦州:龙门江在“州南六十里。《志》云:安京山之阴有涌沦江,南经州南四十里亦曰罗浮水,又南曰龙门江,两山对峙,形势若门,……嘉靖二十八年,安南
亦名湔堰。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三十里之关口场处。清光绪 《彭县志》 卷3: “县境水利以湔堰为最大。旧于堋口之皂角崖下分为两河。东河河口计十四丈,经里余,分为四: 曰鸭子河、小石河、马牧河、濛阳河。西河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析江夏郡置,属郢州。治所在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市)。南朝梁为南司州治。西魏大统十六年(550)为安州治。北周大象初为郧州治。寻复为安州治。隋开皇初废。大业三年(607)复置。辖境
即今湖南株洲县(渌口镇)南五十里王十万乡驻地小花石。《新唐书·地理志》:长沙有花石戍,即此。唐置,即今湖南省湘潭县西南花石镇。属潭州。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