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板桥

板桥

①即今北京市门头沟区西北板桥村。平绥铁路 (今京包路) 有大台支线通此。

②亦作版桥。唐末汴州城西军事要地。在今河南开封市西。《旧唐书·马燧传》: 大历十一年 (776),马燧平定汴州,让功于李忠臣,“乃引军退舍于板桥”。《旧五代史· 梁书 · 太祖纪》: 光启三年(887) 秦宗权围汴州,派张眰屯赤冈,“秦贤屯于版桥”。即此。

③在今河南正阳县南商山道中。唐温庭筠 《商山早行》 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即此。

④在今四川三台县东南。《资治通鉴》: 五代唐长兴三年 (932),“李仁罕自遂州来,赵廷隐迎于板桥”。胡三省注: “板桥在梓州东南。”

⑤元为站,属昆明县。即今云南昆明市东四十里大板桥镇。《方舆纪要》 卷114昆明县: 板桥驿,“明初沐英等征云南,师至板桥,即此”。清有县丞驻此。

⑥即今云南罗平县东北板桥镇。清有经制外委驻此。


(1)古桥名。在今四川省三台县东南。五代唐长兴三年(932年)后蜀赵廷隐迎李仁罕于此。(2)古地名。(1)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为其西面门户。《资治通鉴》:唐大历十一年(776年)马燧讨平汴州李灵曜后,“引军西屯板桥”,即此。(2)在今河南省正阳县商山道中。唐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即此。(3)即今云南省昆明市东大板桥镇。为昆明外围防戍要地。明初沐英等征云南,师至板桥,即此。(3)集镇名。(1)在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南部、板桥河两岸。属板桥街道办事处。人口 7500。为原板桥镇人民政府驻地。初名板桥浦,因古代“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三国时为军事要地。宋至清称古雄镇。1911年改名板桥街。产稻、小麦、蔬菜等。有农机、水泥、砖瓦等厂。宁铜铁路和宁马高速公路经此。(2)在安徽省休宁县南部、沂源河西岸。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300。古为驿道,建有木板桥,故名。盛产茶叶、毛竹、木材、板栗、猕猴桃。淡水养鱼发达。有综合加工厂。有公路接慈张公路。(3)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南部、路南坝子南缘。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140。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在穿村而过的巴江中砌石墩铺木板成桥,因名。旋改石拱桥,仍称板桥。产稻、蚕豆、小麦、烤烟等。为县内较大农贸集市。有公路北接昆那公路。(4)在甘肃省合水县西北部、马莲河与县川河交汇处。板桥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10。明、清前村南县川河上架有木板桥,故名。特产黄花菜。有麻袋厂。马莲河、县川河上均架有公路桥,为县交通枢纽。宜兰、合庆公路经此。古迹有金清凉寺石雕造像和宋忠义将军张吉墓。


猜你喜欢

  • 白田头山

    在今湖南沅陵县西十里。《方舆纪要》卷81沅陵县“南山”条下:白田头山“乱峰嵯峨。每雪霁后,山头积素,望若图画”。

  • 南陈左郡

    南朝宋侨置,属南豫州。治所疑在今安徽肥西县境。南齐改为南陈左县。

  • 支家河

    在今江苏涟水县西十五里。《宋史·河渠志六》:“开修楚州支家河,导涟水与淮通。”《方舆纪要》卷22安东县:支家河“其上流为县西北七十里之古寨河,经县西北十五里,为成子河。又南为支家河,南入于淮”。

  • 梅树关

    明正德中置,在今四川广元市南梅树乡。《方舆纪要》 卷68广元县: 梅树关“在梅树岭”。《清一统志·保宁府二》: 梅树关 “在昭化县东南四十里梅树岭大路”。

  • 代北云朔招讨司

    辽初置,治所在柔服县(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古城乡白塔村古城)。后改置云内州。

  • 曹马城

    在今安徽萧县西北。《方舆纪要》 萧县“龙城” 条下: “又曹马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相传曹操尝盘马其中,因名。中有古塔。”

  • 巫水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为沅江支流。《方舆纪要》卷81城步县:巫水“源出巫山,分为二派:东经县东七十五里之威溪,入于资江;西经城南之南江,又西经城西三十里之乌龙江,入靖州会同县之洪江”。即“7

  • 江南桥

    一名中洲桥。俗名仓前桥。在今福建福州市南。《清一统志·福州府一》:中洲桥“在闽县万寿桥之南。又名江南桥。本朝乾隆十六年,因旧址甃石为梁,长四百四十尺,广三十八尺,邑人何际逑等捐修,巡抚潘思榘为记”。即

  • 契吴山

    在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元和志》 卷4夏州朔方县: 契吴山 “在县 (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 北七十里。《十六国春秋》 曰: ‘赫连勃勃北游契吴,叹曰: 美哉,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

  • 青水江

    即今云南昆明市西郊龙潭街子。明永乐二年 (1404) 置土巡检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