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松滋县

松滋县

①西晋置,属安丰郡。治所在今安徽霍邱县东十五里。隋开皇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蓼州,七年 (624) 废。

②东晋侨置,属寻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宋书· 州郡志》 松滋县: “江左流民寓寻阳,侨立安丰、松滋二郡,遥隶扬州,安帝省为松滋县。”南朝齐废。

③东晋咸康三年 (337) 侨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湖广卷上: 松滋县 “秦名县为松滋,以兹方产赡松也”。可知以产赡松得名。《寰宇记》 卷 146荆州松滋县称: “ 《晋太康地志》: 咸康三年以松滋流户在荆土者松滋县。” 南朝宋属南河东郡。南齐属河东郡。隋属南郡。唐属江陵府。南宋绍兴间徙治瀼口 (今松滋县北三十六里老城镇)。元属中兴路。明属荆州府。民国初属湖北荆东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1947年徙今松滋县 (今新江口镇)。


(1)古县名。(1)西晋初置,治今安徽省霍邱县东。属安丰郡。南朝齐改属北新蔡郡。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属蓼州。七年废。(2)东晋以江左流民侨立松滋郡,晋安帝改置为县。治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属寻阳郡。南朝宋元嘉十八年(441年)废。(2)古旧县名。东晋咸康三年(337年)侨置,治今湖北省松滋市老城西。属南郡。南朝宋属南河东郡,齐属河东郡,隋属南郡,唐属荆州,宋属江陵府,元属中兴路,明、清属荆州府。1932年迁治磨盘洲(磨市),1934年仍迁回老城。1947年迁治新江口镇。1995年撤销,改设松滋市。


猜你喜欢

  • 乌溪岭

    在今安徽泾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28泾县:乌溪岭在“县东三十五里。其东为破脚岭,晋桓彝拒韩晃战死处也”。

  • 上界山

    又名葴山、中阴山、中阳山。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五十里。《水经·瀙水》:“瀙水出��阴县东上界山。”郦道元注:“《山海经》谓之视水也。郭景纯注:或曰视,宜为瀙,出葴山:许慎云,

  • 羌桥

    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资治通鉴》:南朝陈太建四年(572)十一月,“周主行如羌桥”。胡三省注:“羌桥在长安城东, 以苻、姚诸羌而得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汉长安城东。北周建德中武帝如羌桥,颁赐长安以

  • 润陂

    在今江西进贤县东北。明置巡司于此。

  • 通许镇

    北宋置,属陈留县。即今河南通许县治。咸平五年 (1002) 升为咸平县。

  • 桶溪隘

    在今湖南溆浦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81溆浦县: “据老寨在县南四十里。又南十里有桶溪隘……皆设险处。”

  • 尾山

    在今贵州晴隆县西北,与普安县接界。明曹学佺《名胜志》:“安南卫(今晴隆县)在其阳,迥出众山。”《清一统志·兴义府》 引《旧志》:“山势高耸,其巅常有云雾,土人因名尾,犹华言水下也。”

  • 洹水

    即今河南北部卫河支流安阳河。甲骨文中有洹水,《甲骨文合集》 7854正: “洹其作兹邑祸。”《左传》: 成公十七年 (前574),“初,声伯梦涉洹”。《战国策·赵策二》: 苏秦说赵肃侯,“令天下之将相

  • 岳 (嶽) 城山

    在今广东新丰县东北十里。《方舆纪要》 卷103惠州府长宁县: 岳城山 “峭壁四周,若城垣然”。

  • 三江营

    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南大江北岸三江营,隔江与圌山遥对,为江防要地。清康熙间曾设盐政同知于此,雍正间改三江营同知,设盐务道统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