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杞县

杞县

五代晋改雍丘县置,属开封府。治所即今河南杞县。后汉复为雍丘县。金正隆后又改为杞县。元初河决,徙治于今县北二里,属汴梁路。明还治今杞县,属开封府。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东部。属开封市。面积 1248 平方千米。人口104万。辖8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因古时境内多杞柳,故名。《史记·陈杞世家》:“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为杞国,都雍丘(即今杞县城)。春秋宋称雍丘邑。秦置雍丘县(治今杞县县城)。北魏孝昌末为阳夏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阳夏郡,十六年置杞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杞州,贞观元年(627年)废。五代晋改雍丘县为杞县,汉复名雍丘县。金正隆后复称杞县。元属汴梁路。明、清属开封府。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陈留专区,1952年属郑州专区。1955年属开封专区,1969年属开封地区,1983年属开封市。地处沙地沙丘平原区。惠济河、淤泥河、铁底河流经。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主产小麦、棉花、花生、玉米等,特产酱红萝卜。有毛纺织、化肥、机修、粮油加工等厂。朝杞地方铁路和106国道、郑永、开杞、兰杞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虎丘寺、鹿台岗遗址。


猜你喜欢

  • 粟川州

    即象川州。治所在今四川汉源或石棉、甘洛县境。

  • 白面村

    在今广西平乐县北。《方舆纪要》卷107平乐县:“白面村在府北四十里,接阳朔县界。”

  • 仓泉县

    北魏太和四年(480)置,为仇池郡治。治所即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乡(一说在今甘肃成县西北)。北周移治今甘肃礼县西南阶陵故城。隋大业三年(607)改为上禄县。古县名。北魏太和四年(480年)置,治今甘肃

  • 大漈

    即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南三十二里大际乡。明景泰三年(1452)置巡司于此。即今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南大漈乡。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沐溪巡检司于此。

  • 平阴县

    ①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汉书·地理志》 河南郡平阴县注引应劭曰:“在平城南,故曰平阴。”西汉属河南郡。三国魏黄初中改为河阴县。②隋大业二年(606)改榆山县置,属济北郡。治所即今山

  • 庐江河

    即今浙江宁波市东芦江。源自瑞岩山,北流经紫石乡、柴桥镇、穿山村入海。《方舆纪要》卷92定海县:庐江河“在县东南七十里。源出瑞岩山,亦曰瑞岩溪,东北流二十里至穿山所之穿山碶,入于海,亦曰芦花港。嘉靖三十

  • 云州都督府

    唐贞观二十年(646)改云州置,治所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乡。龙朔三年(663)移瀚海都护府于此,改为云中都护府。

  • 清化郡

    ①隋大业三年 (607) 改巴州置,治所在化成县 (今四川巴中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巴中、平昌、通江等县地。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巴州。天宝元年 (742) 复改清化郡。乾元元年(758) 又改为

  • 上龛镇

    在今湖北房县西南一百八十里上龛乡(范家垭)。清有守备、外委驻防。

  • 道县

    1913年改道州置,属湖南衡阳道。治所即今湖南道县。1922年直属湖南省。在湖南省南部、南岭北侧、湘江支流潇水流域,西毗广西壮族自治区。属永州市。面积2441平方千米。人口66.6 万。辖9镇、10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