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时堰镇

时堰镇

即今江苏东台市西南时堰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东台县:“时堰镇在治西南三十里。”


在江苏省东台市西南部。面积69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时堰,人口 5000。相传明正统年间以梅姓迁此筑圩名梅家圩。成化年间筑杨公堰于此,改名梅家堰。后将“梅”雅称为“时”,称时家堰。清乾隆年间改今名。1949年设时堰区,1957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4年置镇。产稻、小麦、棉花、蚕茧等。有轧花、色织、服装、皮件、纸箱、印刷、化工、金属制品、自行车配件、齿轮等厂。通客车。


猜你喜欢

  • 金门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年 (1387) 置,属永宁卫。治所即今福建金门县西南金门旧城。清顺治十四年 (1657) 废。《明通鉴》 附编: 清顺治七年 (1650)秋八月,“明郑成功取厦门、金门”。即此。明洪武二十

  • 思义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属夷州。治所在今贵州正安县东南。贞观元年 (627) 改属务州。后废。

  • 杨山

    ①在今江西湖口县东北。《清一统志·九江府》:杨山“在湖口县北三十里。其连峙者有峡山,俗名望雨山”。②在今湖南常德市北三十里。《水经·沅水注》:“沅水又东入龙阳县,有澹水,出汉寿县西杨山。”③在今湖南衡

  • 牛路河

    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四十里,即灵溪下游。《清一统志·永顺府》:牛路河“自旧司城五六十里至此,又五六十里达王村。激石奔沙,水势奇险。自王村至郡城,陆路必过此。两岸悬崖夹峙,上下约十里,极陡险”。

  • 养山

    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110养利州: 养山在“州西三里。绵亘甚远,苍翠蓊蔚。州盖以此山及利水名”。

  • 一作郗。西周畿内邑,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南。春秋初属郑。《左传》: 隐公十一年 (前712),周王“与郑人苏忿生之田”,有 “温、原、絺” 等十二邑。杜注: “在野王县西南。”

  • 信阳县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976) 改义阳县置,为信阳军治。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而改名。治所即今河南信阳市。元至元十四年 (1277) 为信阳府治。十五年 (1278) 为信阳州治。元末废。明洪武元年(136

  • 虎尾径 (逕) 营

    在今广东英德市北。《方舆纪要》卷102英德县: 虎尾径营 “在县北五十里。清远西山瑶出没道每经此。旧有戍兵,后并于跌牛石营,仍调兵驻守”。

  • 八面通镇

    即今黑龙江省穆棱县。1930穆棱县迁治于此。在黑龙江省穆棱市北部。市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31平方千米。人口8万。镇人民政府驻八面通,人口2.4万。因四周多山,街区地势平坦,四通八达,故称八面通。194

  • 平台

    ①又名紫光阁。在今北京市中南海西岸。清《日下旧闻考》卷24:“紫光阁在明武宗时为平台,后废台,改为紫光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处。②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平台乡。《史记·梁孝王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