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文州

文州

①北周明帝二年(558)置,治所在葭芦郡(或名芦北郡,今甘肃文县西南)。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初复置文州,移治曲水县(今文县西五里白水江南岸)。天宝元年(742)改为阴平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文州,建中三年(782)移治今文县。辖境相当今甘肃文县一带。宋端平后乱废。元复置,属图沙玛路。明洪武四年(1371)降为县。地处陇、蜀之间,岩陡谷深,径路悬绝,有阴平道,为入蜀捷径。

②隋大业十二年(606)置,治所在延川县(今陕西延川县)。唐武德二年(619)改置基州。

③唐武德三年(620)于鲁邱堡置文州及药城县(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四年(621)文州废为文城县。

④五代梁开平初改成州置,治所在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后唐同光初复改为成州。

⑤北宋置,为羁縻州,属宜州。治所在思阳县(在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盘阳)。大观元年(1107)废为绥南砦。南宋绍兴四年(1134)复置文州。元属庆远南丹安抚司。明洪武十二年(1379)废。


(1)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置。治建昌县(隋改长松县,今文县西南)。隋大业初废。唐初复置,移治曲水县(今文县西南,建中中移治今文县)。辖区约当今甘肃省文县一带。属剑南道。北宋属利州路,南宋末废。元复置,以州治曲水县省入,属宣政院辖地脱思麻宣慰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县。地处陇、蜀之间,为由陇入蜀捷径。(2)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北。大观元年(1107年)废为绥南寨。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复置,辖今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带。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废。


猜你喜欢

  • 大景山

    即大丙山。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

  • 新昌寨

    在今浙江新昌县治。《资治通鉴》: 唐咸通元年 (860),“癸卯,南路军拔贼 (裘甫) 沃洲寨。甲辰,拔新昌寨”。即此。即今浙江省新昌县。唐时属越州。咸通元年(860年)裘甫率起义军抗击王式军于新昌寨

  • 阐县

    即阑县。治所在今四川越西县北新民镇古城。《续汉书·郡国志》 作阐县。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阐县 “故邛人邑,治邛部城”。阐为阑之讹。

  • 杏城

    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南十里。东晋时姚苌于此设杏城镇。《晋书·姚苌载记》:“魏褐飞自称大将军、冲天王,率氐胡数万人攻安北姚当成于杏城。”即此。《魏书·地形志》:北华州“治杏城”。《元和志》卷3坊州中部县:杏

  • 郫江

    战国秦蜀守李冰开凿。相当今四川成都平原之柏条河。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 蜀志》: “ (李)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史记·河渠书》: “穿二江成都之中。” 正义引 《括地志》:

  • 缘胡山

    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喇嘛湾镇。《汉书·地理志》 云中郡桢陵县: “缘胡山在西北。” 《水经·河水注》: “河水南入桢陵县西北缘胡山,历沙南县东北,两山二县之间而去。” 光绪 《山西通志·山川考》 谓

  • 拉们河

    即今辽宁辽阳县东南兰河。太子河支流。清乾隆 《钦定盛京通志》 卷25: 拉们河在 “ (凤凰) 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源出境内大黑山”,北流入太子。

  • 天峻山

    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方舆纪要》卷42介休县:天峻山“县东南十五里。以高峻入云而名”。

  • 又作杜。春秋周地。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前城人败陆浑于社”。即此。古邑名。又作杜。春秋周邑。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前城人败陆浑

  • 为美县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于溢浦适侣赕甸置,属仁德府。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五里雨布村。明初废。古县名。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置,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雨布村。为仁德府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