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在今西藏拉萨市内玛波日小山上。为梵语之音。佛经有观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说。布达拉是佛教徒比喻为印度佛教圣地普陀洛伽之转音。相传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始建宫室。后世屡有修筑。至清顺治二年(1645)达赖五世大加扩建后,始具今日规模。主楼累积十三层,高113米,东西长400余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顶皆涂金,上下楼房万余间。金银浮屠佛像无数,有达赖喇嘛灵塔八座。另有佛堂、寝宫、庭院等,存有大量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极高的雕塑、壁画及元朝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封赐的诏书、印鉴、经文典籍、工艺珍玩等。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玛布日山(红山)上。是中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或译普陀,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公元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筑宫城,后毁于兵燹。至17世纪中叶达赖五世当政时期,先修白宫,后由其总管第巴·桑结嘉措主持扩建了红宫,始具今日规模。总面积13万平方米,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宫体主楼13层,高115.89米,东西长400米,全部为石木结构。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筑依山势垒砌,群楼重叠,气势雄伟,金顶辉煌,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一些风格。有达赖喇嘛灵塔八座,塔身以金皮包裹,宝玉镶嵌,金光灿烂。各殿堂墙壁绘有题材丰富、绚丽多姿的壁画,工笔细腻,线条流畅。宫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卷轴佛画)、法器、供器等。建国后,曾多次维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


猜你喜欢

  • 豕韦氏

    即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曰:“在商为豕韦氏。”杜注:“豕韦,国名。东郡白马县东南有韦城。”

  • 日月潭

    在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南。由玉山和阿里山间的断裂盆地积水而成。湖面海拔760米,湖周长35公里,水域面积约9平方公里。湖中有一小岛,区分为日潭和月潭。清乾隆《续修台湾府志》作水里湖,盖因为水里社番所据之地

  • 塘沽支线

    自天津东南新河至塘沽。长5.2公里。为北宁铁路支线。1943年北宁路新河、北塘间改线,使新河至北塘段成为支线。

  • 保定县

    ①唐至德元年 (756) 改安定县置,为泾州治。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金大定七年(1167) 改名泾川县。②即保宁县。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电城镇东。《旧唐书·地理志》 作保定县。③北宋宣和七年 (1

  • 北社县

    即北舍县。治所在今四川昭觉县南老城。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4《边防记》建昌:“东三百里有元时北社县,国初改为碧社。”《明史·地理志》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有北社县,元属永宁州,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

  • 温宗

    又作温溪文扎卡宗。民国时属西藏地方政府,治所即今西藏乃东县东北温村。“温”,藏语意为耳聋。

  • 阿拉腾打不苏

    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西北阿拉坦嘎达苏苏木)。民国间为察哈尔左翼镶白旗驻地。

  • 马营墩堡

    即今甘肃民乐县东南马营墩村。《清一统志·甘州府》:马营墩堡,“本朝初设守备,今改都司”。

  • 尹州

    ①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改南定州置,治所在郁林郡布山县(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大业二年(606)改为郁州。②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在马邑县(今云南牟定县东北十二里马厂)。辖境约当今云南牟定

  • 万城市

    即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西北四十二里万城乡。清光绪《荆州府志》卷4《乡镇》:“万城市,在(江陵)县西五十里。”